朋友问我:席老师,在你读过的书中,哪一本书给你印象最深?
这些天来,我也在想这个问题。不怕有朋友说我做广告推销。的确有一本书。让我知道了如何开启阅读。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韩国二志成所做的《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这本书是读书上的方法论,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解读如何读书,使我受益很大。
固定时间定量读书。作者要求每天利用早中晚三个时间段,至少抽出一小时用于读书,这样每天读至少三小时,一周至少读一本书。其实一本书200多页,按照一小时读30页,一天差不多读半本书,两天就可以读完,第三天再把重要章节重读一下,三天读完一本绰绰有余。
随身携带一本书,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开启阅读。候车、通勤路上、开会前、睡觉前、甚至上厕所时,这些都可以用来阅读。读到一定时间再开始写一点感悟,避免开始的时候分心。
制定读书计划。比如:100天都30本书。平均下来三天读完一本书,这个量够大的。目的是让我们养成读书习惯。把读书当作生活中的一种必须,一种对成长的渴望。只有读的快,才可能读得多。每年3月15日中考百日冲刺,我也会给自己订一个目标:100天写100篇千字文,100天读30本书,其中教育专业的书10本,100天听100节课。有了这些目标和追求,我们才会义无反顾的坚持下去。我们可以按照主题进行阅读,也可以对某位名师的所有著作论述进行系统阅读。
有朋友曾问我,100天读30本书,是不是有点草率?为了完成某种任务,“囫囵吞枣式”的阅读有多少实际效果?我想问,那么一年读一本书,只写一篇文章能让你脱胎换骨吗?没有量变如何引发质变?一个月读一本书,或者一学期读一两本教育著作的人比比皆是,他们真就读明白了吗?恐怕有一些人读的书都忘记放在哪里,连作者是谁都不一定能记住。这里绝没有嘲笑谁的意思,知道平日里大家都很忙。
必须进行专业化阅读。100天读30本书读一到两年,是为了培养阅读习惯,也是为专业阅读打基础。没有阅读基础,我们开启专业阅读会很困难,生僻字,文化典故,一些学术名词,都会成为“拦路虎”。读100本所从事的本专业的书籍,成为本领域的“区域专家”。当然,做老师的第一点是站稳讲台,这需要用专业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这并不矛盾。
与作者沟通,开启专业交往。以前想和作者联系,很难。现如今,我们想找到某本书作者,很容易,最多经过六个人,这就是著名的“六度人脉”理论。读完一本书,给作者(教育名家、一线名师)写一份信,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咨询自己遇到的教育问题,有可能的话进行拜师取经,我们目的就是开启专业交往。
独学则无友,孤陋而寡闻。专业交往就是专门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一些学校的校本教研,十几年来教研来教研去,总不见有所提高呢?说白了,就像一锅胡萝卜炖白萝卜,炖到最后还是一锅萝卜汤,加点排骨,就是“排骨萝卜汤”,加点牛肉,连萝卜都有味。让教研组长快速提升,或者是邀请专家指导,唯有教育教学专家介入,方能有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疑难困惑,一线老师才会如醍醐灌顶,从而实现快速提升。
这就是这本书介绍的读书方法。固定时间定量阅读——有计划地阅读——专业化阅读——专业交往。这就是一个菜鸟正确的阅读步骤,我们分阶段开启,定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