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自《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
(作者:王红顺)
能不能做班主任,是一个教师工作能力的标志。
优秀班主任多的是劳模色彩,而不是专业尊严。
学科知识本身并不是教师安身立命的根本,虽然它也很重要。
教师不喜欢做班主任的第一个原因,是心底里不重视教育;第二个原因,是班主任的生活质量不高。教师几乎只有疲劳感,很少有成就感,更很少有自我超越感。
许多当过多年班主任的老师,即使不再当班主任了,教课时仍然有班主任一样的威信,管理学生毫不困难。不当班主任,就不容易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不容易深刻理解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就很难真正掌握教育的艺术,也很难真正体会教师的幸福感和崇高感。
有人甚至说,没当过班主任,就没有真正进入教师角色。
一些老师喜欢当班主任,不光是因为他们对教育工作特别热爱,他们还是一些主体性较强的人,即使在夹缝中,也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即使再忙,从中也能保持一分清醒,他们的肩膀上长着自己的脑袋。
人的智慧绝不是管出来的。
班主任并非一般的管理者,他首先是一个教育者,班主任不是一般的管理者,他是教育型的管理者,中小学教师的管理能力,比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还重要。
能管住学生是一种本领,但不等于有水平。看一个教师是不是好教师,不能光看他是否管住了学生,还要看他的管中有多少教育因素。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不但要防止学生早恋,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正常的异性交往,帮学生学会交往的艺术,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以便将来他们该恋爱的时候有所准备,而不至于束手无策,因为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一生幸福。
看一个班主任的真正水平,往往要看他们如何对待非评比一类的问题。
每个班主任首先是个光荣的教育者,其次才是管理者,管理是为教育服务的。
班主任不但是教育型的管理者,而且是一个知识传播者,一个教书的人,不是单纯做管理工作的人。
教学水平是班主任工作的学科业务支撑,班主任一定不要轻视自己教书的角色,一定要把这个角色演好。
学习指导者是班主任必须演好的主要角色之一,学习指导者并非传统的知识传播者。
让学生出丑,多半只会增加学生对学习,对教师的厌恶,长远来看,弊大于利。
现代的师生关系最重要的是平等和相互尊重,而不是爱和友情。
班主任头上的光圈没有了,不是坏事儿,本来我们就和学生一样,是普通的人,何必端着架子生活,师生成为平等的对话者,对双方都是一种解放。
教师不掌握学生心理,工作就是盲目的。
班主任要真正进入平等对话者的角色,其实是很不容易的,他不但要有平等意识,而且要有学习和探究的心态,真正开放的现代人心态。
我们可以说,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主要就是他的未完成性,人应该永远处于开放的、学习的状态,不断超越自己,这才是合乎人性的。
人们倾向于继续进行业已熟悉的活动,觉得有安全感而不愿去进行那些不知其结果的活动。
讲课对于教师本人是享受,学生自然会受到感染,容易形成兴趣。
如果教者与学者之间的关系是本真的,那么就永远不会有万事通式的权威或代理人式的权威的一席之地了。做一名教师仍然是件高尚的事,这与成为一名赫赫有名的教授全不相干。
教师应该是学习者,而且是比学生“更加没有把握”的学习者,教师应该比学生处于更积极的学习状态。如果教师比学生带着更多的问号走上讲台,对学生的学习更加有利,因为学生首先要学的就是教师对待学习的态度。
教师不但是学习者,而且是能引导学生学习的人。教师还有推动、教会学生的任务,海德格尔把这称为“让学”。
教师要有双重身份,学习者和让学者。教师有两项任务,自己学习和让别人学习,所以海德格尔说教比学难的多。让是引导、激励的意思,学和让学,兼有这两套本领才是真正的教师。教师光做一个会学习的人还不够,还得有一套引导学生学习的本领,设计学习情境的本领。这才是教师区别于其他职业人员的专业能力。
教师要适应学生,像细木工“适应木头”那样。
人要对工作对象施加影响,首先要了解它,适应它,连木头你都要适应它,何况学生。
班主任的角色——心理工作者。新形势要求教师有新本领,扮演新角色。
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当低层次的需要有了保障的时候,高层次的需要就会突出出来,此时教师要扮演心理工作者。
心理学不等于教育学,我们也不是心理学家,把心理学“教育学”化,吸收其有用的东西为教育服务,是我们的艰巨任务。
心理治疗不能代替灌输式的教育,不能代替表扬、批评,不能代替纪律约束和惩罚,更不能代替潜移默化的影响、代替集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