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了个节目,说到了中国的“面包之乡”。笔者孤陋寡闻,还真不知道在哪里?原来是在江西资溪。
这个地方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笔者也是头一次听到这个地方。 资溪是江西抚州下面的一个县,靠近武夷山。这里四面环山,也不产小麦,为什么会成为“面包之乡”?
面包本是洋玩意,西方人的主食。因而有句话特别有名,说“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不过近些年在城市里面包店是越开越多,竞争激烈。
虽然它是洋玩意,但特别适合应急当早点垫个肚子,随时随地就可以撕开包装开吃,不像包子饼馒头等通常要热乎着吃、方便面也需要有热水来泡。
资溪只有10万人,但从这里走出来从事烘焙行业的有5万人。他们在全国1000多个城镇里,开了有16000多家面包店。因而有句话说,在中国,凡是有面包的地方,就有资溪人的身影。
比如某师傅的创始人就是资溪人;某溪河的创始人,最早是跟着资溪人学的手艺。
平时面包吃的少,这个某师傅还是第一次听说,据说是个网红店。
某溪河倒是知道,因为在本地开了好多家,以前经常看到很多年轻人在门口排着长队。
不是本行业的人根本不了解,资溪的面包业也是经过了漫长的积累、发展、壮大。
原来最早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个资溪籍的退伍军人去学了做面包的手艺,与人合伙在老家附近的鹰潭开了家面包店,第一年就赚了3万多。
这钱在当时来讲算是个天文数字,当时就吸引很多资溪人来向他拜师学艺,学做面包。
这个退伍军人当时做了一个看似很傻实则非常英明的决定,免费收徒,无私地将手艺教给徒弟们。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从村到乡镇再到整个县,做面包的资溪人越来越多。就像一颗种子一样慢慢地发芽,不断长大,最终成为如今的参天大树。
可见当初有那么几个胸怀宽广、富有远见卓识的领头人是多么的重要。
这就跟青海化隆人开兰州拉面馆,湖南新化人开复印店,河南鄢陵人从事影视灯光一样,靠着老乡之间的传帮带和天然的凝聚力,某一个地方的人在某一行业占了大多数。
但想要做大做强,仅靠这些还远远不够,资溪人走得更远。节目中说了三点。
一是善于集体行动,会营销。什么单品好卖,资溪人就集体卖什么。通过集体行动来引领潮流。
二是当地政府层面的支持。当地有面包行业协会、政府里还有个面包产业的办公室。当地有所谓的“面包贷”,你如果想开个面包店,可以给你贷款,专门搞这个东西。
三是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办学校,专门培养面包专业人才;建烘焙加工厂,当地鼓励在外资溪人回乡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