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网络?可能是你亲手造成的:看懂“真瘾”与“假瘾”的巨大区别

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抱着手机电脑,就如临大敌,脑子里立刻蹦出四个字:“网络成瘾”!然后就开始各种说教、威胁、甚至打骂。

结果呢?往往事与愿违,孩子不仅没放下手机,反而更沉迷了,亲子关系也搞得一团糟。

这是为什么?因为绝大多数家长都没搞懂一个关键问题:孩子对网络的沉迷,也分“真性成瘾”和“假性成瘾”。而很多“真成瘾”,恰恰是家长自己用错误的方法,从“假成瘾”给硬生生逼出来的。

一、什么是“假性网络成瘾”?—— 这其实是正常现象

咱们得先明白,人对待任何新事物,都有一个非常自然和普遍的心理规律,就像一条波浪线:

好奇 → 稳定喜欢 → 达到高峰 → 兴趣下降

举个例子,你就全明白了。

回想一下,你家孩子刚开始学骑自行车的时候是什么样?是不是特别兴奋,每天一有空就嚷嚷着要下去骑?这就是“好奇和高峰”阶段。等他学会了,也会有一段时间特别爱骑,小区里骑了还不够,还得让你带他去公园骑,这是“稳定喜欢”的阶段。

但你看他现在呢?还会那么痴迷吗?大概率不会了。自行车已经变成了一个普通的交通工具,兴趣自然下降了。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健康的兴趣周期。

孩子对网络、对游戏,一开始也是这样的。 它就是个新奇的“数字自行车”。他刚开始接触,觉得好玩,废寝忘食地玩上一阵子,这太正常了!就像你看到的那段分享:“有一段时间,你家儿子穿着滑冰鞋,在外面走着穿,在店里面也穿。”

只要咱们家长管住自己,别瞎插手、别乱干预,这种“假性沉迷”自己就会慢慢降温,根本发展不成真正的“病态成瘾”。

二、家长是怎么把“假瘾”逼成“真瘾”的?

最可惜的地方就在这里。孩子本来只是路过一下,家长却非要用错误的方式,硬把他按在那条路上不让走。主要会做错两件事:

1. 过度妖魔化,把它设成“禁忌”

这是最常见的一招。比如,家长自己心里怕得不行,每次和孩子经过网吧,都要指着说:

“你看!那就是地狱!你千万不能进去!进去你就完了!里面都是坏人,一玩游戏你就会上瘾,就会没日没夜地玩,你的人生就毁了!”

你这么一说,完蛋了。你想想,你越说“不许看”、“不许碰”,孩子心里就越好奇:“那里到底有什么好东西?为什么威力这么大?能把我的人生都毁掉?”

人性的特点就是:越禁止,越渴望。 你成功地把网络和游戏包装成了一个充满诱惑的“禁忌果实”。孩子一旦偷偷尝试了,因为知道这是父母的“绝对禁忌”,他敢跟你说吗?绝对不敢!他只能撒谎、隐瞒,把所有心思和能量都花在如何隐藏这件事上。这种偷偷摸摸的状态,反而会极大地加深他和网络之间的纠缠。

文中的老师分享了自己的一个真实例子,特别有说服力:

我爸爸是近视眼,所以他从小就反复告诫我:“一定要保护好眼睛!眼睛坏了你就完了!对你人生影响太大了!”他总是提醒我,给我种下了巨大的恐惧。

结果后来我视力真的有点下降了,我第一反应不是告诉爸爸,而是不敢告诉他!我怕被骂,怕他说我“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然后我就自己偷偷去路边摊配了副眼镜。因为不专业,度数也不准,反而导致我的视力越来越差。

你看,父亲的本意是保护,但方式错了,结果成了“诅咒”。我们对网络的态度,不也是一样吗?我们把自身的焦虑和恐惧,狠狠地投射到了这件事情上,反而把孩子推向了最坏的结局。

2. 威胁打击,给孩子贴“标签”

第二种致命错误,就是语言暴力。经常对孩子说:

“你就知道玩手机!你这辈子算完了!”

“你真是没救了,被手机给毁了!”

“你再这么玩下去,就是个废物!”

这些话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给孩子贴上一个又一个可怕的“标签”。

一个人很难成为他想成为的人,但他很容易成为他相信自己是的那种人。

如果你整天骂孩子“废物”、“没救了”,他就真的会相信自己就是个废物,相信自己没有自制力,相信自己离开游戏就一无是处。

所以,当某天他真的因为玩游戏而成绩下滑或遇到挫折时,他不会想着怎么爬起来,而是会想:“看吧,我爸妈说得对,我果然完了,我没救了。” 破罐子破摔,彻底陷入网络的泥潭里出不来,从而完成从“假性沉迷”到“真性成瘾”的蜕变。

总结一下:

• 假性成瘾:是孩子探索世界的一个自然过程,像学骑车一样,兴趣会自然消退。不管它,它自己会好。

• 真性成瘾:往往是家长通过 “妖魔化禁忌”和 “威胁打击贴标签” 这两种错误方式,暗示和逼迫出来的。

所以,下次当你再想对着玩手机的孩子发火时,先冷静一下,问问自己:我是在解决问题,还是在把他推向问题的深渊?我的恐惧,是不是正在毁掉我的孩子?

真正的解决之道,是放下焦虑,用平常心对待,把孩子当成一个正常人去信任和沟通。这才是斩断“网瘾”链条的最根本方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