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页十三
选自《 第二部分:爱 》
P145
真正有爱的人,绝不会随意指责爱的对象,或与对方发生冲突。他们竭力避免给对方造成傲慢的印象。动辄与所爱的人发生冲突,多半是以为自己在见识或道德上高人一等。真心爱一个人,就会承认对方是与自己不同的、完全独立的个体。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不会轻易地对心爱的人说:“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我比你更清楚怎么做更合理,知道什么对你更有好处。”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有的旁观者的确比当事人更清楚,知道怎么做才合乎逻辑。旁观者也可能拥有更高的道德或判断力,这时候,他们有义务指出问题的症结。因此,富有爱心的人,经常处于两难境地—既要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又渴望给予对方爱的指导。
勤于自省,才能走出这种境地。如果你具有爱心,而且想帮助对方,首先必须进行自我反省,确认自己的观点是否有价值。“我看清了问题的本质吗?”“我的动机是为对方着想吗?”“我发现了问题的症结,还是出于模模糊糊的假想?”“我是否真正了解我所爱的人?”“他的选择可能是正确的,我是否因经验有限才觉得他的选择不够明智呢?”“我想给所爱的人提供指导,是否是出于一己之私?”真正以爱为出发点的人,应该经常反思上述问题。
自我反省的基本前提之一,就是诚实和谦虚的态度,正如14世纪一位英国僧侣所说:“诚实和谦虚,意味着有自知之明。善于自我反省的人,才会表现得诚实和谦虚。”
对别人提出批评,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仅凭直觉就坚信自己是正确的;另一种是经过反省,确认自己有可能正确。前一种方式给人以高高在上的感觉,父母、配偶或者教师常常采用这样的方式,这很容易招致不满和怨恨,而不会给对方的成长带来帮助,甚至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消极后果。第二种方式给人谦逊而谨慎的印象,它需要批评者首先自我完善,由此让很多人知难而退。但与第一种方式相比,这种方式更有可能带来成功,而且,根据我的经验,它通常不会产生破坏性的后果。
也有相当多的人宁可压抑自己批评他人的冲动,对他人的问题视而不见。他们过于谦虚,总是三缄其口,从不给所爱的人指导和建议。这种人不具备真正的爱。
「I,重述知识」(必选)
当与配偶、父母、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我们常常以爱的名义指责对方,真正的爱需要我们如何做?
当与配偶、孩子、父母之间发生冲突时,真正的爱需要我们在基于对方的尊重之上,在进行自我反省之后,以诚实和谦虚的态度,对对方真正存在的问题指出来,让自己和对方都获得成长。自我反省在指出问题这一步之前非常关键,反省自己的动机、自己对对方是否了解,自己是不是看到了问题的本质,或者只是自己以为?
「A1,激活经验」(必选)
评估一下,在你的哪些年份比较多这样的以爱的名义的指责,后来发生了什么,让你有了改变。
前两年,听父亲说某某请他们去参加什么活动,2天一晚免费游,我就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肯定是要他们买保健品,让他们不要去,但他们还是去了,他们说不可能买什么。
后来父母去了,回来究竟买了什么我不知道,因为我们不生活在一起。
我自己觉得挺难受的,觉得父母上当受骗,买的那些东西价高质廉。
但后来我想,没有人喜欢让别人说自己是被骗的,哪怕这个人是自己的孩子,因为这样相当于说自己傻。我改变了观点,既然自己不在父母身边,只要他开心,买什么就买吧,就当花钱买开心吧。现在看来,这倒像是对别人的问题视而不见。
用拆页中的知识点分析一下自己的改变。
从拆页的知识点看,我首先要看看自己是不是尊重父母,尊重他们的观点和感受跟我是不同的;其次,我的动机是为他们不受骗,损失钱财是一方面,更担心受骗买了吃的东西,吃之后对身体不好;我是看到了问题的本质,还是我以为?确实,我没有深入地了解就直接了当地说那是骗人的,让父母产生被指责的感受,进而对我的建议置之不理,没有能达到我期望的效果。我不是出于一己之私,但我没有真正了解父母在这件事上的需求,所以劝说无效。
下次我要先了解父母的真实需求,去了解他们想做的事,再给与规劝。
「A2,规划运用」(可选)
想一想,如果把今天的知识点交给你的配偶或者好友,你会如何和他说?
爱人之间如何带着爱,指出对方存在的问题?
你是不是曾经明明看到爱人的问题,指出来后却没有收到感谢或者看到改进,更多的时候是不被接受或者发生冲突?明明自己是一片好心,为什么你却不领情?下面我们来一起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改进爱人之间指出问题?
首先,扪心自我,你尊重爱人是一个独立的人,他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观点吗?
其次在指出问题之前,你先尝试问自己三个问题:1、我的动机是什么,我是想帮助我的爱人吗?
2、我看清楚问题的本质了吗?我确定这不是简单的我以为吗?
3、我了解爱人的需要吗?
或者,你想改变你对孩子的指责,你将选择哪一类的指责,自己如何做能减少这类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