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沟通的过程中,改变一个人的身份认定,就可以改变他对某些事情的信念和价值观,从而改变他的行为。
举例: 微软公司的招聘题
在一期《对话》节目中,嘉宾唐骏提出一道微软公司的面试题: 员工小王把一台价值两万元的电脑以一万元的价格错卖给了客户。作为小王的经理,你需要写一封信给李先生把这一万元钱要回来。
这是一道十分有趣的题目,观众回答得非常踊跃。
有人说,如果李先生补回这一万元,公司将送出纪念品; 有的说,可以送软件; 有的说,电脑有毛病,骗李先生把电脑拿回来; 有的说,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当然,还有很多方法,可是,主持人拿这些方法去问现场观众,假如你是李先生,收到这样的信,会不会把钱送回来时,得到的答复几乎都是一样的,不会!
最后,观众和主持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唐骏,并怀着迫切期待的心情想知道唐骏是怎么做的。当然,唐骏没有直接把这封信念出来,而是谈了他大概会怎么写,概括如下。
李先生,首先我代表我们公司和我们的员工向您致歉。事情是这样的,因我们的营业员小王一时失误,错把两万元钱的电脑以一万元钱的价格卖给了您根据公司的规定,小王需要补上这一万元钱。这件事确实是小王工作失误造成的,但是让我们没想到的是,小王已经把她过去一年积蓄的一万元钱还给了公司,而且她本人也不希望我们把这一万元钱追回来。因为她说这是她工作的失误,她不想给您带来麻烦。作为她的经理,我为有这样优秀的员工而感到自豪。我想李先生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拥有高素质的人,也会像我一样,不忍心看到小王把一年的积蓄拿来补贴这一次的失误。在这里,我想知道,您会怎么来面对这样的问题呢?
主持人现场做了一次测试,假如你们是李先生,是否会把这一万元钱补回来,几乎所有人都举了手。我们来看一下这道考题,现场观众提出的方法之所以无效,最重要的一点是用“微软公司”这一身份与李先生沟通,公司是强势群体,而李先生是消费者,是弱势群体。在一个弱势群体面前暴露说会造成我们公司多大损失,这很难得到李先生的同情,所以不管用什么方法,都是没有效果的。
我们再看看唐骏的这封信。
首先,他是以小王的身份与李先生沟通的,这个小王是什么?小王是一个卖电脑的营业员,那么无论是收入,还是阶层,相对于李先生来说,都稍微要低一些。唐骏用一个弱势群体小王来感动这位先生,而不是以企业这个身份来与李先生谈判,效果自然就完全不一样了。
其次,我们来看唐骏如何定位李先生的身份的:“我想李先生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拥有高素质的人.”那么这样一个人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呢? 如果李先生接受唐骏的这一身份定位,那么李先生一定会做出与这一身份相称的行为.
最后,也是关键的一点,就是唐骏利用了李先生与小王这两个身份的对比,小王这样一个身份较低的员工尚且有这种觉悟,那么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李先生,他要做些什么来与这一身份相适应呢,答案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唐骏通过这样几个身份的转换,得到了完全不同的效果,怪不得全场嘉 实 都一致举手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