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开学很焦虑,坦言网课没有好好学,本来就不是长项的理科落下了不少,一哭二闹的焦虑状态差点让我也陷入其中而激发我的强烈情绪,多亏及时觉察戛然而止,心中默念海勇老师“父母得有在”和“是”的能力,此刻我怎么算“在”?突然我对“在”和“是”有了自己的理解。
“在”,我觉得有几个层面的意思,第一当孩子出现偏差的时候,作为父母我们是否能够做到接纳,跟孩子“在”一起,理解她;第二,当孩子有激烈的负面情绪时,作为父母我们是否能够做定海神针,定定地“在”这里陪着她,让她的情绪流淌;第三,当孩子静下来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办法时,作为父母我们是否能够真的“在”倾听“,在”提问,“在”支持。于是我努力地“在。
“是”,作为父母我们是谁?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是怎样面对生活的?我们是怎么克服困难的?我们是什么样的思维?我们是什么样的行为?等等等等,说白了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不是我们讲了多少正确的道理,说了多少正确而没用的废话,这也是教育的本质。于是我关注自己,我在干什么,我怎么才给孩子赋能让她重新出发。
于是在这样的陪伴下,按照孩子的想法,跟理科老师商量暂时先不跟学校的作业,晚上回来自学梳理基础知识,孩子说老师目前布置的作业做了也不会,浪费老师批改的时间,也浪费自己的时间,她不要做学习的表演者,我们制定了方案,老师们也都理解并支持,于是开学的焦虑在一系列的操作后落下帷幕,孩子也在想抓住最后的努力机会的动力下重新出发。而我每次都深信她是真的。
突然想到一句话:不是从孩子身上看到了希望你才相信孩子,而是你相信孩子了,她才能绽放自己的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