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全家去苏州旅游。朋友圈点赞活动赢得了免费水上乐园门票,又开开心心订了房间,玩了2天一夜,周日尽兴而归。返程的火车上,爷爷,奶奶,小朋友和我,一行4人相向而坐一排三人的座位。
车开动了后,我先自己拿出本书,然后给小朋友也拿了本书,打算趁坐车读一读。隔一站上来很多人,纷纷落座,先上车的人有些在找座位,有些在考虑和尝试行李怎么摆放,窄小的通道人塞得满满的。坐在我们过道隔旁边的男人带着老妈和小孩,他和后来上车的人商量换下座位。原来他自己的座位是在奶奶座位背后。被换座位的年轻人同意了请求,打算把自己的行李放到行李架上。那是一个很大的拉杆箱,因为正对着行李架位置比较拥挤,他就站在我们这两排座位中间的位置,斜着往他自己坐的位置上方放箱子。我坐在一旁,看得很是胆战心惊,担心万一力量不够,箱子会砸下来,真砸下来,我们坐的地方都可能是受灾范围。跟他换座位的男生也站起来帮忙,最后那个位置下方的男生也站起来帮忙,3人齐心协力将箱子摆放正了。我突然发现小朋友的书正中间破了,他手上正拿着书签,发着呆。我第一反应,这孩子不看书,搞破坏呢。生气的收回了他的书。然后爷爷奶奶也发现了,爷爷开始责备换座位的男生,认为是他放行李的时候把书弄破的。那个男生很委屈,也有点生气,“叔叔,不是我弄的,那个放上去的行李也不是我的。”爷爷觉得对方不肯认错,更加生气:你把小朋友的书弄坏了,还不跟他道歉。我因为只关心上方的箱子,没看到到底是哪个男生弄坏的书,而且我推测也不是帮忙放箱子的男生。一方面请爷爷不要再责备,不管是谁,肯定都是无意的,当时箱子是最危险的,书坏了总比箱子砸到人要好些;另一方面请备责备的男生体谅,爷爷看到小朋友书坏了,而且后面小朋友都难过哭了,比较心疼罢了。
在大人们争执的时候,小朋友开始流泪。我在他哭了后将他抱到自己腿上坐着,想安慰安慰他。问他到底是生气的哭,还是难过的哭,或者是委屈的哭。他不肯说。我告诉他,开始没收你的书,是以为书是你自己弄破的。后面知道书是别人弄破的,那就不是你的错了,你要生气啊,哭啊,就是拿别人错误惩罚自己了。不过这次别人不是故意要弄坏你的书,架子上的箱子如果掉下来,可能会死人的,比关心书是不是破了重要多了。你这次运气不太好。你没有做错事情。我没收你的书时没弄清楚情况,对不起。
小朋友继续流泪了十多分钟,才渐渐止住了哭。期间一直抱着他,问他是不是好些。等他平复后,我问他,今天妈妈表现怎么样?做的对吗?他问我满分多少分。我说是十分。那就十分。我十分诧异他给我这么高的分数,也感慨小孩的心是那么容易满足。
对于这次旅途危机,我有这样一些心得:
1,看到的只是片段,要全面评价,应该先收集完整信息。
比如看见一个上班迟到的员工,先了解下迟到的原因,如果是前一天晚上加了通宵的班,第二天仅仅是比正常上班时间晚到了个把小时,其实要比按部就班准点上下班的人敬业得多。
把眼见的情景,结合前因后果;打算重金聘请的人,结合市场评价;评价的结果,给与本人辩解的机会,这才是更为客观和准确的评价方式。
2,如果难免要发生伤害,选择伤害最小的。
小孩子分对错,大人看利弊。如果丢钱和消灾一起权衡,丢钱的危害比较小些;丢掉工作和失去生命比较起来,丢掉工作的损失比较小些;伤了在乎的人的心和道歉丢脸比较看,道歉丢脸受伤的程度更低些......
因为不知道,因为判断错误,因为运气不好,在我们身边发生了伤害事件,还有选择的话,选择自己觉得伤害最小的事情去承受。
3,结果无法改变,态度可以,面对无法改变的结果,端正可以改变的态度。
世上少有完美的个人,自己当然也是。但我们都可以尽力而为之,力有不及时,有勇气承认自己的不足,接受自己的平庸。不为打翻的牛奶哭泣,哭也不可能唤得回。接受这样的结果,翻篇到下一个环节。
书破了,可以补;学习差了,爱好可以补;朋友走散了,可以上门去挽回......不沉溺于当下的困境,迈出去,走到下一步,也许柳暗花明。
4,理解是知道自己错了,就当面认错,对方的面子更重要,哪怕只有我们两个人知道。
农村有句俗语,说,乌鸦站在猪身上——只看见别人黑。不能只是看别人的缺点,自省是一种美德,主动认错比指出别人的错难度系数要大太多。但如果做到,更容易获得信任。
人生漫长,学习不在一时半刻,需要在点滴中得积累,长教训,得真知。
回到上海家里,给小朋友补好了破掉的书页。这个周末玩得怎么样?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