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30】《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9:两套大纲

1.何谓两套大纲

前台:课堂教学;后台:教师专业发展(包括职业认同)

明线:第一套学习大纲;暗线:第二套学习大纲,新教育儿童课程;

第二套大纲是整个智力的背景,是完整人性的基础。在实现第二套大纲的新教育儿童过程中,生命与生活、教育和阅读,都保持着整体性、完整性和阶梯性。

2.两套大纲的关系

新教育依据心理研究,相信精确的认知,只有建立在丰富的感受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第二套大纲为第一套大纲的学科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丰厚的智力背景。

有了广阔的智力背景,有了较丰厚的感性材料,那么精确的学科教学,就可能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两套大纲主要是指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课堂教学与整体生活(尤其是课外阅读)之间的关联性。但是,它不排斥在局部的课程里,实现其完美的结合。

3.课例中的精彩

(1)课程,即把美好的事物编制进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命,也即是我们共同经历感受的这些美好诗词,这个季节,这些事情,这些心情。

(2)一个课程,就是一个完整的表达。这个完整的表达,应该有自己特定的主题,有主题诗词,主题音乐,主题画面。但是表达的主体不是诗词,而是活生生的我们——每一个孩子,是教师自己。经历的,朗诵的,悲喜的,兴发的,感动的,觉悟的,是我们而不是任何别人。这些诗词,应该能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交织。

(3)人的生命或者可以称得上是花中之花,但人应该学会追问:我为谁开又为谁凋零?这是个永无答案,但永不能停止追问的问题。

(4)晨诵,不能过多地讲解,它要的是呈现,最直接地呈现、重现诗词,涌现出诗之为诗地那一刻,那种感觉。最好的方式,是老师的范读,是老师的非常简单但却画龙点睛的串讲。

(5)儿童课程不是道德说教,它是要把美好的事物原汁原味地给孩子,绝不能因为《花瓣雨》中有一点思念和爱情,就当成洪水猛兽。关键是它的美丽,它的纯粹,关键是通过这些美好的事物,让孩子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6)晨诵不需要外的形式刺激,需要我们静静地进入诗的灵魂。真的进入时,掌声、欢笑、哭泣,也都只是生命的随机呈现。

(7)这些“晨诵+语文”的尝试,他意在教给学生一个武器,一个厉害无比的武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这样,在后面的“农历诗词课程”中学生便可以更加灵活地运用,“符码”“以己证诗”“儒道精神”“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也便成为师生地主要武器,在后面地”农历诗词课程“的行走中,慢慢揣摩运用,从而走向更高处。

(8)《春晓》,生命在睡眠中浑然不觉,仿佛被什么东西给遮蔽了;然后鸟儿在你的身边啼叫声声,仿佛把遮蔽你生命的东西给去除了,因此你的生命就活泼泼地出现在这个世界之上。这时你就与这个世界有一份感情,也许你觉得它美丽,也许你觉得它短暂,也许你觉得它太无常了,也许你像某些”卷帘人“一样麻木不仁。

(9)当生命一下子被一首诗照亮地时候,那种心情真是难以描述地复杂啊!

这一章读得最慢,遍数最多,感觉自己的生命一下子被一堂课照亮,心情也复杂得难以描述。小学六年的诗词,仅仅读过背过,没有留下什么。初中的诗词学习,都是为了应试,之后的学习,并没有领略过诗词的魅力。自主在传统文化这一板块,完全就是小白。这些年的专业学习,害怕露出自己的浅薄,也是绕着它走。没有就没有,终究是抵赖不得的。看完干老师的这些关于诗词的课堂,知道自己活得多么浅薄,单调。底气来自哪里?自身底蕴。缺少了传统文化的打底,何谈底蕴。为孩子们打造第二套大纲,先得为自己打造第二套大纲。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