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笔记(9)从实事引向真理
1、学生很好地记住了、规则、定理、公式、结论,但是却不会实际运用,自己的知识。这是我们经常遇到的现象。
2、语法,数理化等学科的学习中,这些学科的内容都是一些有体系的概括,而这些学科的知识则首先表现为要能够把这些概括在实际作业中加以运用。
3、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死记硬背这种有害的现象呢?
4、识记(记熟)应当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你应当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认识)、弄懂大量的事实、事物和现象以后再进行识记,不要让学生去记诵那些还不理解的东西。
5、由弄懂事实、事物和现象到深刻理解抽象真理(规则、公式、定理、结论)的道路,一定要经过实际作业,而完成实际作业就是掌握知识。
6、有经验的教师对儿童进行教学时,能使识记,在思考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就使思想深入到事实、事物、现象中去。
7、教师先让学生分析大量的事实,就是用越来越多的新事实让学生多次的思考其中的规则,学生们逐渐的意识到,他们接触到一种有概括性的真理,这种真理能够用到许多问题上,这就是规则,这一规则之所以能识记,是因为它经过了多次思考。
8、在思考的基础上熟记。
有经验的教师,并不让学生花专门的功夫去记诵规则和结论:对事实的思考,同时也就是对概括的逐步的识记。思考和熟记的统一表现得越鲜明,学生的知识就越自觉,他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就越强。
9、多年的经验使我得到一个结论:如果学生在小学里,就能在思考事实、现象的过程中掌握抽象真理,他就获得了脑力劳动的一种重要品质 一一 他能用思维把握住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事物、事实、情况、现象和事件。换句话说,就是他学会了思考各种因果的、机能的、时间的联系。
10、学生会不会对数学应用题的条件进行思考,正取决于他是怎样掌握抽象概括的。
11、如果学生在脑力劳动中,对抽象真理的识记,是以深入思考事实为基础的,如果他不是死背式的识记,那么他在数学应用题里所看到的就不是一大堆数字,而是各个数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12、应当在自己所教的学科里,找到与其他学科教材相互交织的那个点。我深信最深刻的联系与其说在于实际教材内容上的联系,不如说在于脑力劳动性质上的联系。
13、如果学生的脑力劳动是建立在科学原理的基础上,那么数学数字也会有助于儿童掌握历史,历史也会促进数学才能的发展。
I4、运用与思考。
会不会运用知识,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对事实的思考之间的依存关系,表现得最为明显。在这里,对抽象真理、概括的第一次认识有着决定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