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逢年过节的必然少不了它的身影,昨天是腊月二十五,家里磨了不少豆腐。
临近春节,大街小巷到处都洋溢着过节的喜气,我坐在驶向家乡的火车上,深刻的感受到了那些在外漂泊打拼的游子们即将回家的喜悦。车里的旅客上上下下,来来往往,好不热闹,我静静地靠窗坐着,享受着在喧嚣中独自一人的宁静。
听着音乐,跟随着火车摇摆的节奏,我开始有些昏昏欲睡。正当我快要睡着时,一阵豆腐的香气不知从哪溢了出来,在空中飘散。熟悉的味道惊醒了我,我睁开眼睛,发现对面的人换成了一位老奶奶,她见我醒来和善的对我笑了笑。我有些好奇的看着她怀里的口袋,问她是不是豆腐,老奶奶笑点头说是。
从老奶奶的讲述中,我知道她的孩子工作很忙不能回家过年,所以她准备去探望儿子,她说昨天是腊月二十五,自己在家里做了些豆腐,去看儿子不知道带些什么好,就带了自己做的豆腐拿去给儿子。
列车依旧不停的向前走着,就像人生的路,终究无法再回头。想起以前外婆还在的时候,每次过年回老家,她都会做很多好吃的东西留给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外婆做的豆腐。
小时候我对家里的土砻和石磨特别感兴趣,每次外婆准备做豆腐时,我都会兴奋的跑到跟前旁观。外婆先是将干黄豆分批倒进土砻中碾压,给豆子脱壳并使之成为片状,然后把脱完壳 的黄豆放进清水中浸泡大概四五个小时,等黄豆泡发后再用石磨来磨豆浆。
那时我的力气很小,外婆磨豆子的时候总喜欢凑热闹,然而又推不动,外婆就会笑眯眯的叫来外公让他帮我一起推,外婆就在一旁加黄豆和水。外公和外婆总是很有默契,不一会就能把豆子磨完。
豆子磨好之后,外婆就会找来一块厚实的笼布,用一个十字形的框架绑住笼布的四个角吊在灶台的锅上面,然后把磨好的豆浆倒进去慢慢的摇晃,把纯豆浆滤到锅中,剩下的豆渣就剩在了纱布里。接着就把豆浆煮沸,加入一定比例的卤水,一边加一边慢慢搅动,等豆浆凝固成豆腐脑一样的形状。
等到稍稍冷却之后,就可以在装豆腐的模具里铺上笼布,用大勺把凝结的豆腐花全部舀到模具里,用笼布包好后,外婆就会找来木板等很重的东西压在豆腐上,让豆腐成型。大约个把小时豆腐就做好了。白花花,香嫩嫩的豆腐看起来格外的吸引人的食欲,外婆总是会边笑着叫我小馋猫,边切下一块喂给我吃。
后来姥姥走了,家里的土砻和石磨也渐渐的没有人再用,如今土砻也已经彻底报废,只有石磨孤独的停留在院中。偶尔回老家,总是会不经意间看到外公默默的站在石磨前沉思,我想,外公一定也是在怀念外婆了。
现在大多数人家已经不再自己做豆腐了,需要的时候去市场就可以买到,我和家人却习惯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五自己再来做豆腐,不仅仅是因为磨豆腐的习俗,更是对外婆的一种怀念,总觉得会有外婆的味道。
美食小贴士
现在自己在家做豆腐,可比以前方便的多了,只需要一台豆浆机或者榨汁机就够了。
1、先提前一晚把黄豆泡发,把泡发的黄豆用豆浆机打好,或者用榨汁机打豆子也可,但要把豆渣滤出。
2、把打好的豆汁倒入锅中中火慢慢煮,煮沸以后加入适量的卤水点一下,一边点卤水一边慢慢搅动。等到豆腐凝结成豆腐花,再让它稍稍冷却一会。
3、准备好模具,把笼布铺到模具中,架在水槽或者盆子上面,因为豆腐挤压会挤出多余的水分。将豆腐花全部舀到模具里,用笼布包好,再压上重物放置半小时左右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