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孩子”这句话听起来总有点不尽人情的感觉,但是根据我们和家长做访谈中得到的信息,可以看到,小时候孩子们被拒绝的过多,反而到了青春期之后,家长不知道该如何拒绝。如果把这句话调转一个角度,是不是可以解读成:“我们可以在孩子小的时侯拒绝他们,长大了就不能拒绝他们了呢?”假如真得可以这样解读,那么,岂不是有点欺负人的感觉吗?
其实,家长们的初衷是期望通过拒绝的方式能够让孩子们懂得一些道理,学习节制,但是在拒绝孩子的过程中,或许没有掌握好尺度。
案例:简惟,高二女孩儿,外表文静清秀,着装简约得体,走路的步伐却是静悄悄的,头略低,似乎是在看着地板,小心翼翼的走路,但这一举动无可避免的回避了周围从她身边经过的视线。因为简惟在学校感觉到莫名的心慌、难受,从而由父母一同带来寻求咨询。
坐在咨询室中的简惟看上去有些拘谨,右手轻搭于左臂上,眼睛看着自己的衣服,时而抬眼瞥一下咨询师,没有任何驻留的时间,便不经意的移走目光,在这样的气氛中,咨询师是这样开始她的咨询的。
咨:“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你期望我背对你,还是正视你呢?”
简惟听到这句话,立马抬起了眼睛,或许面对着还算长着一幅善良面孔的咨询师给她留下的印象相对温和,她的脸上露出了笑意,虽然是浅浅的笑,但仍会感受到轻松:“背对着。”
咨询师继续问:“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呢?”
简惟稍作停顿地说:“我好像一直都这样,我很怕对着别人,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我担心如果我说了话,对方会拒绝我,可是如果对方不理我,其实我也挺难过的……”
在简惟的记忆中,父母经常吵架,他们都很忙,似乎顾不上她,父母一忙起来,她不是在姥姥家住住,就是到奶奶家住住,感觉在姥姥家相对舒服些,因为至少妈妈和姥姥即便争吵也没有嫌隙,但是在奶奶家就很不舒服,妈妈和奶奶之间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张力,但看上去还算和谐。因此,从小就养成了善解人意的习惯,从不多说什么,和父母的关系也产生了隔阂,自此以后,父母虽然对她很好,事事依着自己,但是自己却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快乐不起来。
简惟寻找到了一种方式叫做以回避社交的方式掩饰害怕被别人拒绝的事实,这种做法她延用至今。
咨:“可以讲讲被拒绝之后的感受吗?”
简:“其实我并没有被拒绝过,只是害怕这种事情的发生罢了。”
咨:“是呀,很多人都害怕,我想被拒绝后一定很恐怖,那会是什么呢?”
简:“说不上来,没有发生过,很没面子吧!”
咨:“什么面子呢?”
简:“这么说,我会想到,我觉得对方不喜欢我。”
咨:“所以真正让我们害怕的是被拒绝后,意味着不爱,不喜欢……”
就这样,简惟慢慢开始接近自己内心真正的恐惧,接近自己在人群中的社交回避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