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来自很多国家的人交流过,他们来自德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阿拉伯,甚至毛里求斯、阿根廷。当然,我跟他们都只是说英文(汗)。其中有的人会讲中文。
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语言都是一个载体。在我们脑海中有一个画面,它或许是我们之前的某一次经历。它就像一幅幅照片存在我们的脑海中。在这个画面中,还附带着我们对这次经历的想法、情绪、情感,以及我们的期待、悔恨等等。当想起这些画面时,我们的心中或许有一个关键词来形容他。We are shaped by language. 你怎么形容这个场景,代表了你的想法,你的核心信念。语言能呈现出一个人的特点、个性。他是怎么说话的,他说了什么,都跟他这个人有关系。不同的人对同一个画面会有不同的说法,这是一个有趣得现象,它反映了人的内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独特的哈姆雷特,每个人对红楼梦都有不同的看法的原因。
对于这些画面,我们只有文字记录下来,才能与别人分享。有了文字,我们才更快的沟通交流,文字是迄今为止最快的交流方式。就像微信,如果你要用语音,你讲一分钟,别人要听一分钟;如果你拍小视频,别人要看完视频才知道整个事情发生了什么。但文字不一样,你可以用极快的速度把一长段话浏览完,掌握主要意思。
如果别人需要把一个画面、场景、想法告诉其他人,只需要用文字记录下来,供别人阅读。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电脑的Modem(调制解调器,俗称猫),Modem的作用是把电流信息转化为数据信号,进行编译和反编译;我们的大脑是负责把文字进行编译和反编译。通过阅读文字,在大脑中形成形象,进而理解作者想要说的事情,产生共鸣。我们不用去亲身经历作者的经历,只要看书就行了;这就是文字给我们带来的快捷性。同样,我们看了书,大脑中形成的画面用文字表达出来,跟别人进行交流,这就是一种反编译。
这就是我们阅读的方法的根本——画面化。看书就是把文字画面化。所以,当你看到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的时候,你的脑海中呈现的是一幅画面。无论你看到的是“小溪”还是“creek”,还是“brook”,它们的发音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脑海中呈现出一副湖面,在绿草如茵的山涧,潺潺的流水。你看到一段话,无论结构如何,有多少从句,你只管看到一幅画面,你领悟到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他用什么语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语言背后的画面。你看一段话,立即反应画面,而不用一个字一个字的去抠其中的意思。这样就能实现快速阅读。
学习语言,比如学英文,就是要把文字图像化、场景化。比如你来到学校,它是一个场景、一个画面,会勾起你很多的联想。比如课堂、饭堂、同学的交往,他跟很多的英文单词相联系。这些画面给你一种感觉,可能是你考试成功的喜悦,也有可能是和同学一起把酒当歌的痛快,会有很多的词语来形容它。这就是一种对画面的反编译。通过这种方法,便能做到举一反三,迅速扩充词汇量。
读书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掌握这种从文字到图片的编译和反编译的能力,把文字给图像化,把图像、感觉文字化,并与他人进行交换,这就是沟通的本质。
我们处于一个图像、视频的年代,小孩子看电视、玩电子游戏长大,大家在朋友圈分享着图片和视频,少有文字。从图像到图像,便会削弱我们的这种文字编译能力,使我们的沟通变得困难。脱离了手机,我们无法良好的沟通,也无法去表达一些只有用文字才能刻画出来的精细的情感以及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