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穿,是你失落的魂魄,猜不透,是你瞳孔的颜色,一阵风一场梦爱如生命般莫测,你的心到底被什么蛊惑”。相较于事和物而言,还是人更能引发我的兴趣,就像歌词里写的那样,看不穿的魂魄,猜不透瞳孔背后的颜色,千人千面形形色色,总之,和人打交道总会遇到奇奇怪怪又很有意思的事。
人和人的关系纷繁复杂多种多样,有能说清道明的,自然就有不能宣之于口的。其实什么样的关系都好,都不打紧,因为关键点并不在于是怎样的关系,而是在于你是如何看待这段关系又如何自处的。没错,我说的是如何自处,而不是如何相处。两者之间的差别我相信你能明白,相处是指两人之间的互动,说成博弈可能更贴切,自处则是自我审视自我接受的过程,也就是和自己达成和解。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认为,如果我们和一个人相处的不好,关系不好,那一定是对方先出了问题,然后摧毁了友情,击垮了爱情,甚至打败了亲情,其实长时间以来我也是这么认为。可以说,在此之前我都很少觉得是自己主观的破坏了某段关系,甚至我会觉得所有的分道扬镳分崩离析曲终人散都是缘分使然命运安排而已,自己只是被动接受了现实不争取不挽回平静对待罢了。但现在我似乎有了别样的想法,我觉得某段关系的崩塌首先来说就是自己和自己不能和平相处了,这点很重要,你与其花时间细致的端详别人倒还真不如用点功夫先好好的审视下自己,我断定这可比看别人有用多了。
《亲密关系》这本书在买的时候只知道大致方向是人际交往类的就买了,但它主要的解读方向还是夫妻和情侣关系,虽然少量穿插了些旁的但不占主要分量,所以这大体上还是一本解读男女关系的书。说实话,这和我想要求索的内容确实差的有些远了,这就成了我读这本书不太畅快的原因之一,所以不是书不好,只是我想要的它给不了,它给的却不是我想要的。而使得阅读不太畅快的原因之二,就是本书上对亲密关系作出的分析有些过于理想和理论化了,想用最理性的东西去规范最感性的情感确实显得有些吃力。但尽管如此吧,它仍然带给了我一些出乎意料的惊喜和启迪,所以你看,书不分有用和无用,读便有之。
关系之于男女,关系之于夫妻,这个话题要是想聊估计能聊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烂,那也没个尽头,因为世上其实就两种人,就是男人和女人,特殊人群咱不聊。所以,这个话题我觉得是最有的说的,但同时我也觉得是最没有说的必要的。这是为啥,因为我根本不相信有哪本书的理论能真正做到解决夫妻矛盾,能影响爱与不爱这件事。书上的理论或许能指点一二,但在爱情上却极少能发挥作用,所以聊不聊的用处不大。插播个我在抖音上听来的一二吧,它说,爱情靠的不是维系关系而是靠吸引对方……听完这个我确实有些恍然,如果你够聪明你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关窍,其实不光爱情,很多关系都适用这条理论,至于怎么做到吸引那就各有各的领悟吧。
下面我就来说说书中的一二。先来说伴侣的目的,书上有这样的描述:伴侣不是你爱与幸福的来源,满足你的期待和让你开心不是他们的职责,但伴侣的确在你的生活中扮演了三个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面对情感上的成熟与唤醒真实自我的时候。三种扮演的角色分别是,一面镜子,让你看见引发你关注的不舒适感;一名老师,在你探寻真实自我的时候,激发与启发你;一名“玩伴”,开启并陪伴你一段生命的旅程。以我现在的认知和亲身感受来讲,这段的描述是无比正确的。我们为什么会有失望这样的感受,甚至是极度失望,就是因为有所期待,其实期待本身并不是错误的根源,但我们通常情况下期待的都不是自己,而是别人,这就大错特错了。别人为什么要无条件满足你的期待,为什么要为了达到你的预期而奋不顾身,因为爱你因为喜欢?那你一定要好好评价一下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具备这样的支配能力。如果不足就要努力填补,努力到别人会为了实现你的期待不顾一切的时候,如果你做不到努力或是不想努力那就不要妄想别人会给你期待中的应该。而伴侣所扮演的三种角色,我也深有体会。随着相处时间的加长,他会让你深刻认识到自身存在的某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极具隐蔽性,或者连你自己都不能察觉,而对方就像一面照妖镜,能让你看清自己的真实面目。所以伴侣关系在我看来是区别于所有关系的,甚至我认为这种关系都不能归属于人际交往的大类之中,因为它足够真实,它用不了技巧,也就丧失了迷惑的可能性。作为老师这个角色,那就要看你选择的伴侣是否正确了,一个优质的伴侣确实是有为人师的潜质的,伴侣带来的教诲和激励并不是真像老师那样的循循善诱,而是会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给你指明道路和前进的方向,你会因为要跟上对方的脚步而暗自努力,也会因为他买了一大堆书而不是游戏盘在百无聊赖中翻开那不经意的第一页,然后全情投入并惊喜的发现了另一番别样的天地。所以,一个优质的伴侣确实会让你变得更好,而不仅仅是给你优渥的生活这么简单。
书中还有一张表格引起了我的兴趣,上面写着正方和反方,你可以把自己和伴侣对号入座。我发现对号入座以后,我竟是彻头彻尾的反方了,这让我不由得会心一笑。反方的特质有如下几点:倾向于发现问题、放纵自己的情绪、指挥者、喜欢批评、见解犀利、专门挑错、注意小节。不用质疑,我就是反方本方了,但书上并没有对反方持以批评的态度,而是表示在伴侣关系中正方反方是一种相处的模式,各有长短,可以相互弥补。所以你要清晰的认识到自己是个怎样的人,需要找怎样的人才能取长补短互通有无。
随着时间的推移,琐碎的生活势必会给爱情堆砌起一堵围墙,时间一长,在某一特殊时段,里面的人总会有想出去的想法,而外面的人因为好奇也会想冲进来尝试和体验。已经在墙里的人再走出去重新选择的毕竟还是少数,大多数墙里的人都会选择平复情绪后安度余生又或者是隐忍不发直至终老,其实这不是婚姻本身的问题,更不是爱情经不起考验,而是生活的本质就是周而复始的年复一年,它不会源源不断的提供新鲜感和惊喜给我们。书上列举了“被墙困住的生活”所具有的一些症状,大家可以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过相似的感受。例如,难以捉摸的倦怠感、无聊、困惑找不到方向、失去重心、对大部分事物失去了兴趣特别是伴侣、有放纵自己从事不需要动脑的娱乐或观感享受的倾向,甚至成瘾。如果你有以上的感受实属正常,真的没必要刻意避讳,但有一点我希望你能想清楚,这样消极的倦怠感到底是谁带来的,是你以为已经变成曾经的爱人还是重复的生活又或者是你自己。当你想清楚了这个问题你就知道该如何应对了,或者你可以做出尝试性的调整来摆脱现在的困局,就不至于又想掐死对方又想掐死自己。
现在在我的记忆里还会记起在那年盛夏里见到的那个身穿白色T恤衫蓝色牛仔裤的男孩子,尽管现在我们已经成了室友,但我还是会想起那次见到他的情景,我确定那是倾心。所以十年后的今天如果我对他会有所倦怠,我就会想想那个曾经让我倾心的少年,原来他一直都在我身边。这个记忆我也和室友分享过,我也问过他是什么时候喜欢上我的,他说是某次见面的突然一下,就是那个点,但到现在他也没说明白那个点究竟是什么,最后他总结就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知道吗,无论是倾心的一瞬间还是突然打到心里的那一下,都是爱情最美好最美好的样子,也是爱情该有的样子。或许婚姻让爱情变得平淡了,又或许生活的琐碎让我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捕捉爱情的细腻,但只要你知道曾经的他其实一直都在,你就知道现在的你应该怎样对待这段关系又该如何去看待婚姻了。
书上还有一段话更发人深省,我归纳一下,它是说造成竞争的根源是“不足”。你有没有曾希望过朋友失败,或至少是不能完全成功,不管他们的目标是追求哪一方面的快乐,也许是金钱、工作、亲密关系或是其他,哪怕有一瞬间闪过这样的念头。嗯,这不必说出口,给自己个答案就好。作者说,因为害怕朋友都有所进展之后自己就会落后,所以他会用耍把戏、散布谣言、蓄意破坏等方式来捣乱,不会让他们成为伟大的人。害怕落后的这种恐惧,会导致不足感,你会相信自己不够好,所以不能像别人一样成功,而这种不足感正是竞争的根源。如果竞争这个词不能让你深刻理解,那我建议你不妨替换成羡慕和嫉妒再来反思上面这段话会容易的多。或者我再把它分解的更露骨一些,你有没有希望别人过的不好或是不如你,甚至听到别人的糟心事会有莫名的兴奋感。还是一样,都不必说的,自己明白就好。其实这些听似不像话的心理活动没有那么隐晦的,与其你把它看成人性的阴暗面藏着掖着倒不如放在阳光下正视的分析下一,兴许会大有收获也说不定。
那我先来说说自己的看法,其实书上已经给出了很正确的答案,这些所谓的阴暗心理都是由于自身不足造成的。你不希望别人好其实是自己不够优秀,当你觉得自己比别人都好的时候哪里还会有空关心别人怎么样呢。所以,当出现了这种心理的时候,大致就会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表现状态,一种是沉浸式的,一种是超越式的。所谓沉浸式就是始终都淹没在“醋缸”里,不能自拔,然后在周而复始的浸泡中终于成功的把自己变成了一只彻头彻尾的“柠檬精”。另一种超越式,就是强迫自己从“醋缸”里跳脱出来,然后优化自身,把自己变成别人眼中想要超越的对象。这么听来,显然超越式更对自身有利,是吧。所以,如果我们发现了自身的问题,就一定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东西,让自己变的更好方向永远不会出错,这和别人好不好一点关系也没有,你就想吧,别人胖一斤就表示你瘦一斤了?不是吧,你还是你,该胖胖,而且期待着别人胖上去就注定了你永远不会通过努力让自己瘦下来,这对自己一点好处也没有的。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收获就是让我重新审视了下自己,无论处于何种关系,清晰的认知自己都是重要的一步。你要学会如何自处才会知道在一段关系中自己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选择。在以往的经历中,我可能做的最多的选择就是放弃,一点点的不舒适感都会让我难以下咽望而生畏,我承认这不完全正确,但到现在我也不是很情愿勉强自己,哪怕已经知道不全是缘分已尽命运使然,哪怕已经知道有自己的问题。但是,我还是想让自己任性一点舒服一点,毕竟生活已经在出难题了,自己还是不要再为难自己了吧。不过,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是我认定要走的路,这是任谁也影响不了改变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