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读毛姆的《面纱》,仍旧意犹未尽。
故事讲了一个颇有些姿色的“剩女”为了在妹妹结婚之前将自己嫁出去,嫁给了一个追求自己可是她并不爱的男人,婚后不久出轨一个相貌堂堂却却自私自利、人面兽心的已婚男人,本以为收获了真正的爱情,却在丈夫的无情揭露下看清了情人的真面目,无奈之下,只能和身为医生的丈夫奔赴霍乱之地湄潭府。
吉蒂以为沃尔特带她去瘟疫之地湄潭府,是要报复她的出轨,置她于死地,可是她不知道的是沃尔特并非心胸如此狭隘之人,而是一个以她的精神高度所无法理解的灵魂。沃尔特带她去湄潭府,是有点想报复她的意思,但更多的是要带她摆脱眼前庸俗的偷情,去看一看更为真实残酷的人生和一群人无所无惧、无私付出的精神世界。
沃尔特是深爱她的,一向沉默寡言的他在知道吉蒂出轨后有一段长长的“独白”:我对你没有抱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轻浮、头脑空虚,但是,我爱你。我知道你的想法都很粗俗、平庸,但是,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但是,我爱你。回想起来真是可笑,以前的我是多么极力地让自己喜欢你所喜欢的东西,多么急切地对你掩盖我并非无知和粗俗、并非愚蠢和爱嚼舌根的事实。我知道,真正的智慧会把你吓跑,因此我处处表现的让你认为我像你认识的那些男人们一样愚蠢。我知道,你跟我结婚只是为了摆脱自己当时尴尬的处境。我太爱你了,这些我不在乎。大多数人在他们付出的爱得不到回报时,会觉得委屈。他们会生气,心存怨恨。我和他们不一样。我从没奢望要你爱我,我觉得你有理由不爱我,因为连我自己都认为我不讨人喜欢。能够给我爱你的机会,我已经心存感激。有时当我做了什么令你高兴的事,或是看到你眸子里闪烁着温情,我都会欣喜若狂。我尽力不让我的爱叨扰你,我知道那会造成不好的后果,我总是留意着第一时间发现你对我感情的不耐烦。对于大多数丈夫认为是他们理所当然的那些权利,我都乐意作为那是你对我的恩赐接受下来。
然而,虚荣心作祟的吉蒂听完后怒火中烧,沃尔特说,只要唐森肯离婚娶你,我就撤带你回去湄潭府的申请。她迫不及待地去求唐森,果然如沃尔特所料,唐森只不过把吉蒂当做一个玩具,不仅没有娶吉蒂的想法,而且鼓动吉蒂快去湄潭府,想尽快摆脱这个麻烦。
很快吉蒂和沃尔特来到了湄潭府,她在这个昏暗的世界中,除了死亡、瘟疫,即使庸俗如她,也渐渐看到了一些美好的风景和温情。湄潭府的田野、寺庙、城墙,让她觉得新鲜,还有韦丁顿、修女这些乐观地,默默付出的人。在周围人的言辞赞叹和敬仰之中,她也逐渐发现了沃尔特的可贵之处。沃尔特是瘟疫救援队的核心人物,他不顾自己的安危,超负荷工作,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尽力的挽救生命。而吉蒂只是无所事事地呆在清洁、安全的家中。后来吉蒂受到修女们的感召,也来修道院帮忙,此时她才理解了沃尔特带她来湄潭府的初衷。
这本书之所以经典,除了毛姆深邃的思想,简洁明了的语言,故事情节的吸引力之外,还有它所展现的几种爱。
一种是人们常经历的“说不清也道不明的爱”。
李碧华曾在《青蛇》中写道:爱他,就是对他的容忍包涵,不信他变心,怜惜他失踪。他不好,是啊,可她舍得承认他不好?
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沃尔特对吉蒂的爱,吉蒂对唐森的爱,都是如此。这种故事情节可能是结合了作者的个人经验,真实世界中的例子也不少啊,谁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爱情的。当局者迷,明明知道是错,却还是执迷不悟。
沃尔特得知吉蒂怀孕了,他多么希望吉蒂说这是他的孩子啊,这样他就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可是吉蒂说,她不知道这是谁的孩子。最后无法承受对吉蒂的爱的痛苦,沃尔特在实验中感染病毒死亡。吉蒂途径香港回国,虽然经历了一番精神的洗礼,还是受不住唐森的诱惑,再一次失身于他。看到这里,恨不能跑过去给他们几巴掌。
可是,想想现实世界,又有几人能逃脱命运的安排?我们无法不陷入生活的沼泽,无法不陷入世俗之爱,无法自拔于泥沼,乃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付出一世的青春,也在所不惜。
同时小说也展现了另一种爱的可能,修女对孤儿的爱,沃尔特对病人的爱,这是一种人类的大爱。它超脱一切而存在,连吉蒂这个一向自私、庸俗无比的人都深受感动,最终加入了修女的队伍,帮助照看孤儿院的孩子。
吉蒂来到修道院,她似乎觉得自己进到另一个世界,一个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的陌生世界,那些光秃秃的屋子,白色的走廊,尽管看上去简陋,却似乎有一种遥不可及的神秘的有关精神的东西在里面。
修道院院长出生在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家族,可是她放弃了一切物质和家族的光环,来到偏远贫困地区的修道院照顾病人、儿童。吉蒂看到她:她的性格就像是一片旷野,第一眼看上去很辽阔,可也有些寂寥,但是很快,就会发现在巍峨的群山之中散落着一人的小山村,还有飘香的果树,缓缓流淌过青草地的欢乐的小溪……
吉蒂说深受召唤后说:我在寻找什么,我并不确切地知道那是什么,但是我知道,了解它对我来说至关重要,一旦我找到了它,我的人生就会改变。
有趣的是,书中穿插了很多中国风的东西,风景,清朝的格格,还有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道”。道是什么?毛姆借韦丁顿之口说出了,吉蒂所寻找的那个东西是“道”:“道”就是路和走在路上的人,是一条万物生灵都要走的永恒之路,但并非被谁所创造,因为它本身就是万物。道是万物,也是虚空。万物循道而生,依道而行,最终万物复归于道。道为方,却无棱角;道为声,却无由听到;道为象,却无形无状。道是一张巨大的网,它的网眼像海一样广阔,可什么东西也休想疏漏过去。道为万物提供庇护的圣所。道无处可寻,可无需望向窗外,你都可以听见。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道都教会了世界万物自行其道。谦卑者将保全自己,能弯能曲者终究挺直了脊梁。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背后也埋下了失败的种子,但谁又能知道那一转折点会在何时到来呢?以和为贵的人可能会变得温顺如孩童。谦和能使进取的人大获成功,使防备之人安然无恙。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人。
吉蒂并没有听懂这段话的意思。但是所有读过这本书的中国人应该都能明白,毛姆这些关于道的思想是来自于《道德经》,可见《道德经》对毛姆和西方人精神的影响,虽然我们生活在东西方两个不同的文化领域,但是世间的真理、高尚的精神是相通的,道阻且长,人们依然不舍追求。
修道院院长用比较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吉蒂说出了她所迷糊的“道”的一种:“要记住,尽自己的责任,做好分内之事。就像手脏了要洗手一样,而不是什么值得赞美的品德;最重要的是对你的职责有一份热爱。当爱与职责合为一体时,你才能有慈悲和恩泽于心,方能体味到一种无法言说的幸福。”
这些令人深思的话,是修道院院长、韦丁顿和沃尔特说的,也是毛姆对读者说的。掩卷沉思,有太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思想和说不清道不明的爱一样,隐藏着这本薄薄的书里……
有空要看看这部电影,听说在桂林拍摄,画面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