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雒宏军
前几日,在一个教育QQ群上讨论教师的幸福感问题,大多数教师直言不讳,做教师并没有什么幸福感。探讨原因,就提到了学生问题,普遍认为现在的学生责任心不强,不认真学习,问题学生很多,让人头痛不已。再问,学生本来就存在着差异,个性特长各不相同,有些并非自己不努力,而是基础实在太差,没有办法,这个时候,希望学生人人都成为学习上的优等生,是不是我们心太急了?是不是我们将学生理想化了?是不是我们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十全十美的学生是不存在的,犯错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学生的权利,想要学生都成为人才,无疑是揠苗助长。很多老师说,自己也不想把学生逼得太紧,可是学校考核教师,就只看学生考试成绩,成绩不好,自己的评职、评优都会受到影响,领导还会谈话,老师的压力非常大,自然也会传递到学生身上。
可见,教师考评问题直接影响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行为。这些年,素质教育只见刮风,不见下雨,停留于口头上、纸面上,无法落地生根,很多专家指出,这与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有关,没有评价制度的根本性变革,素质教育还是难以落实,这里的评价制度就包括对教师的考评制度。其实,学校里并不缺乏对教师的考评制度,比如说对教学成绩的考评,对教学常规的考评,对日常工作量的考核等等,在这些方面,每个学校都是有一套制度的,这是学校正常运转的基本保证。但是,很多人觉得这些制度过于零散,偏重于某一方面工作的考核,缺乏综合性,尤其是在“唯成绩化”倾向愈来愈明显的时候,一个科学的评价制度的出台更显得紧迫起来。那么,我们能不能制定一套完整的考评体系,来科学、合理的评价教师工作呢?
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也曾经制定过一个期望反映教师全面工作情况的考评方案,来代替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解决教师职称评定、评优,还有末位淘汰等方面的尖锐矛盾,毕竟,数字是准确的,面对数字,谁也无话可说。因此,学校在调查的基础上,从职业道德、专业素质、工作总量、考试成绩、工作业绩、常规考核、家长评议、教师评议、学生评议、奖惩情况等十个方面以及若干子项对教师进行全面评价,每个子项都有相应的积分办法,各个项目的最后打分就是教师工作考评积分。在正式实施以前,学校根据以往积累的材料进行了测算,结果却大跌眼镜,教师得分并不能反映任何结果,个别甚至和平时的工作情况,尤其是工作态度刚好相反。细致观察了一下,原来得分比较高的集中于以下几种情况:一个是平时工作量比较大的,比如数学、语文等学科,备课工作量大,课时多,积分相对较高;还有就是各种兼职工作较多的,因为考核渠道较多,得分也多;各类竞赛多的学科,辅导教师得分较多,数理化和艺体教师在这个方面有优势,各种学生竞赛多,教师加分就多;论文、赛教等获奖较多的老师,得分就高,对于这些内容,一般都是加分原则,参加的越多,得分就越多,年轻人在这个方面有明显优势。可是,这一切无法体现教师日常课堂教学水平,班主任私下里对问题学生做了很多工作,对班级管理也下了不少功夫,这个考评办法却无从反映,而这些工作才是教育工作的本质。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这个花费了我们大量精力的方案成了应付检查的纸上档案而已。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是因为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教师工作具有封闭性的特点,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学生,或者家长,或者社会部门都难以全面观察,当然从课堂教学来说,学生更有发言权;教师工作还有复杂性的特点,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是从专业能力和专业操守出发,教育对象不同,教育方法因人而异,随着社会发展,教师还承担了很多社会教育的职能,比如对于留守孩子的管护,对上网学生的教育管理等,教师工作更加复杂化,很难通过准确的数字量化表达;而且,教育成果的显现也有一个漫长的周期,教师工作效果不会立竿见影,这就导致了评价的难题,至于考试成绩,至多只能算是学生智能发展的情况,以此为考评依据,是偏颇的。所以,教育管理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管理,对于教师的考核当然也就难以按照企业那种数字统计的方法来进行,很多时候统计数字只是某种现象的描述,无法体现真实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效果,也无法体现教师真正的工作状态。任何统计数字都无法描述一个教师对于学生的人格影响力,而这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有些时候,越是精确的评价和统计,越会将学校管理者陷入尴尬境地,无法回答和解释教育现实问题。教师的学识、修养、能力、智慧、真情,这些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重要支撑,又有哪一个考评方案能够对上述精神层面作出科学评价?
目前,对教师缺乏权威的考评方案,这与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相关。每个学校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师考核评价方案,我们又会发现我们的方案总是存在缺陷,总是有我们力所不及的地方,尤其是对教师的全面评价是件很难的事情,这是很正常的管理矛盾。但是,还是有一些原则适用教师考评办法的制定:首先就是全面性,尽可能全面反映教师工作情况,既要突出重点,又要适度均衡,坚决摒弃“唯成绩论”;其次就是评价主体多元化,除了管理部门之外,教研组、其它教师、学生、家长都可以参与进来,尽可能获得比较全面的信息;第三,注重成长性,对于教师的考评,不仅是现状的描述,还应该体现对教师发展的引导,一些评价标准是开放性的,有利于教师个人成长;第四,过程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要看结果,更要重视过程管理,教育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过程,教育评价,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对于教师考评,也许我们只能无奈的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虽不能实现完美,却并不妨碍我们的努力,尽可能做到科学与合理。有时候,还会有一种想法,为什么一定要考评教师呢?与其不合理的考核,不如唤醒教师职业尊严,学校里,不自觉的只是少数,而不合理的考核,扼杀的却是多数教师的积极性。其实,越是发达国家,越是提高教师准入的门槛,越是注重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内在动力,学校并不对教师进行严格的考核,甚至连职称制度都没有,真正实现“教师要富养”。可是,回到我们面临的现实,哪个校长具备这样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