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关系】4.班主任要遵守家校交往的边界

很多时候,班主任会碰到不遵守边界的家长。他们随意占用班主任的时间,还干涉班务工作,像活动安排、座位编排、先进评选等,都想插一脚,让班主任十分头疼。

当家长的关切跨越了理解的边界,变成了无休止的“@”、不合时宜的来电,甚至对班务的越俎代庖——班主任,你是否曾在疲于应对中感到边界模糊、身心俱疲?家校之间,清晰的边界不是冷漠的高墙,而是相互尊重、高效协作、守护彼此生活安宁的“护栏”。 如何智慧地划定并坚守这条线,既不让关系疏离,又能赢得理解与空间呢?

首先,我们可以在家长会上,真诚地向家长说明班主任的各项工作边界。比如,可以跟家长说:“我是个追求公平的老师,班级评优、选举、座位安排都会通过班级议事,让孩子们制定方案,确保绝大多数孩子没意见后再实施。请各位家长放心,您的孩子不会吃亏。”还可以说:“我是个做事有分寸的老师,学校能解决的问题,我不会麻烦家长。只有我解决不了的问题,才会向家长求助。所以,您没收到我的信息,就说明孩子在学校表现不错。”另外,也可以讲:“我很有时间边界感,上班时我会全身心投入工作;下班就会陪伴家人和给自己充电。所以,请大家有事在上班时间联系我,我会第一时间处理。”

当然,也可以这么表达:“我是个遵守规则的老师,教学进度和内容安排会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执行;班级管理和学生思想工作,会依据学校要求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落实。请家长们放心,我不会让大家失望,也请信任我,别干涉我的教学进度和带班策略。”最后,还可以说:“我很有同理心,不会打扰大家的工作和生活。请相信我,放心把孩子交给我,也理解我的难处,给我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真诚地把话向家长说清楚,家长是能理解的。当然,不止这些话可以说。我只是抛砖引玉,告诉各位班主任,这样跟家长沟通没风险,家长能听得进去。

其次,班主任要带头遵守边界,用实际行动做出表率。同时,要向家长解释这么做的原因,让家长明白老师都在遵守边界,他们也应该遵守边界。一定要把想法明确表达出来,因为家长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琢磨老师行动背后的深意。班主任和家长沟通就得简单直接,说清楚他们就懂了。具体该怎么做呢?我举些例子供大家参考。我从打电话、发信息、请家长这三个方面来说明我是如何遵守边界的。先说打电话。早上家长上班的时间段,也就是九点以前,我不会给家长打对孩子进行负反馈的电话,不会跟家长说孩子没写作业、没戴红领巾、没穿校服、没带教材等问题。因为说了也解决不了,只会让家长徒增烦恼。

说完之后,我会向家长解释我行动背后的深情:早上九点前不打负面电话,是希望你们能开开心心上班。想象一下,你在上班路上,不管是开车、骑车还是步行,突然接到电话被告知孩子没做好某些事,心情肯定不好,上班状态也会受影响。要是开车时接电话还情绪激动,甚至可能引发危险。所以,遵守这个时间边界,是为了让家长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到岗。

深圳人大多有午睡的习惯,我自己要是不午睡,下午就会精力不济。所以,我会跟家长说:12点左右我要吃午饭和休息,希望你们这个时间别随意联系我,同样的,我也不会在这个时间随意打扰你们,这样大家下午都能精力充沛地工作。

晚上九点以后,我不会给家长打投诉电话。因为这个时候,家长吃过晚饭、收拾好后,这段时间属于他们和孩子,或者属于他们自己。他们可以陪孩子写作业、刷短视频,或者和朋友聊聊天。这时打电话,事情非但不能马上解决,还可能让心思重的家长睡不好觉,甚至还会责骂孩子,恶化亲子关系,孩子还会因此厌恨告状的老师。我自己也是妈妈,能理解遇到孩子的事情时,人会变得脆弱。所以,我会告诉家长,我不会在这个时候打扰他们,让他们能享受美好的亲子时光,睡个好觉。

当然,我会告知家长,晚上九点后是我陪伴家人的时间,我会看看书、陪家人散步聊天。要是有事情需要处理,我会在下午四点左右提前和家长预约,发信息问他们方便与否。要是家长长时间没回复,可能是没看到信息,我会留言告诉他们我方便的时间,让家长看到信息且方便时回电,这就是遵守边界。老师要以身作则,如果自己都不遵守边界,随意找家长问事情,家长也会觉得不用遵守边界。发信息时,怎么遵守边界呢?常规信息,像非紧急通知、不要求马上处理的,早上十点左右、下午三点半左右发比较合适。这个时段家长有时间放松、看手机,能及时了解信息。要是事情重要,发信息后可以设置群公告和群代办,提醒家长查看。

什么时候发成绩比较合适呢?经过多次验证,下午五点左右是最佳时间。我曾经在上午发过成绩,有家长反馈孩子退步,导致自己一整天心情都不好。中午发成绩,家长可能正在吃饭,看到孩子成绩差会影响食欲。因此,如果孩子考得好、有进步,我会提前私发给家长并表示祝贺;要是考得不好,我就会等到下午五点群发。

群发成绩时,可以附上一段话,告诉家长孩子成绩有起伏很正常,这次考试可能题目比较难,希望家长放平心态,不要责骂孩子,而是帮孩子找到原因并鼓励他们。这个小小的“缓冲带”,正是边界意识对家校情绪的温柔保护。如果发成绩导致孩子挨打,说明家长处理方式有问题,虽然不全是老师的责任,但老师可以劝诫家长。对于脾气火暴的家长,可以私下提醒他们不要动手,因为打骂会让孩子厌学。如果孩子在学校违规,有必要告知家长,可以先发信息预约沟通时间,或者和家长见面沟通,我不太建议文字沟通,信息不对称,解读有差异,容易造成误会。

至于请家长,我会在学生取得进步时,邀请家长来校,亲自为孩子颁奖,这既能鼓励孩子,也能让家长欣慰。此外,班级建设或举办活动时,也需要家长参与,他们是学校教育的合伙人。像运动会、艺术节这类大型活动,很多家长都乐意参加。城市学校在这方面更容易实现,农村学校则面临困难,因为不少家长外出务工,难以顾及孩子的学校活动。我以前在农村小学教书时,有些学生直到毕业,我都没见过他们的家长。但即便如此,我们仍可在其他方面想办法,比如现场电话链接。孩子犯严重错误,违反学校和我的底线时,有必要请家长来校协助。不过,这会让家长压力很大,毕竟孩子犯错会让他们觉得没面子。

我自己也是家长,能体会孩子犯大错被请到学校时,家长那种没面子的感受。所以,班主任要理解家长,站在他们的角度感受难堪,为他们做好心理建设。通常情况下,我通知家长来学校时,都会安慰并鼓励他们:“别着急、别难过,也别不好意思。做家长谁都不能保证孩子绝不犯错,即便孩子长大参加工作,甚至结婚生子,都可能犯错。我请您来不是羞辱、责骂您,让您丢面子,而是一起想办法,助力孩子成长,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不错过他们的重要时刻。孩子犯错很正常,我们要把坏事变好事,让孩子从错误中汲取成长的养分。”

做好家长的心理建设后,还要对家长提些要求。让他们在来学校的路上调整好情绪,见到孩子时,不要暴躁、情绪化,也不要责骂、否定孩子,更不能动手打孩子。我们要心平气和地分析原因,找到改正方法。这时孩子需要帮助,而非羞辱和否定。只要把这些工作做到位,事情就能顺利解决,不会影响家校和师生关系。我处理过很多这类事情,都没影响到各方面的关系,因为我处理时很谨慎,会把事情前前后后想明白再行动。

清晰的边界,是家校关系中最深沉的理解,也是班主任职业尊严最坚实的底座。当我们真诚沟通、以身作则,将那些关于时间、责任、沟通方式的“护栏”稳稳立住,收获的绝不是疏离,而是家长对专业更深的信任与对私人空间更自觉的尊重。这份边界感,如同海岸线,既定义了各自的领域,也为温暖的互动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它让班主任得以在专注与放松间自由切换,让家长在安心托付与适度参与中找到平衡。坚守边界,并非筑起心墙,而是为了在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关系中,释放出更大的教育能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