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至今,我做了32年班主任。论理,我这般年纪做班主任,于学生而言,不仅老,还是老古董,是很不受学生待见的。但是,在学生的评教反馈信息里,却反复出现“前卫”、“潮爆了”、“灵魂有趣”、“脑洞大”等热搜词,而这些词,都是学生给我贴的标签。为何我会获得如此超高人气的评价呢?
其一,我是一个认知维度宽泛,角色认同多元的人。不管在什么场合,我都能根据学生的需求,快速地切换我的角色,与学生处在同一个生命频道。
其二,我的适应能力很强,不管遇到什么窘境,我都能用与之相匹配的身份巧妙应对。这样一来,学生对我的认可度就很高,我的工作开展就很顺利,成就感和价值感就出来了。
那么,我是如何在不同的场合进行身份切换的呢?
作为学科教师,教学是我在学校安身立命的本钱。因此,我必须有拿得出手的教学业绩。稍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若想提高教学业绩,除了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艺之外,还需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于是我常对学生说,这节课,我在搞教学,我就是你们的教练。何为教练?简单说,就是训练别人掌握某种技术的人。我除了把知识传授给你们,还需要反复训练你们运用知识。为了能够提升你们的知识运用技能,我就必须严格要求,希望你们能理解并接受。在我的课堂上,务必遵守“五不”原则:
1.与本课堂无关的话不说;
2.与本课堂无关的事不做;
3.与本课堂无关的游戏不玩;
4.与本课堂无关的书不看;
5.与本课堂无关的心事不想;
不论谁妨碍老师讲课,干扰同学听课,都将被问责。轻则视为违纪行为(违法课堂规则),重则视为违法行为(侵犯老师的教育权和同学的受教育权),至于该受何种形式的惩戒,严格按照《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里面的相关条款执行。
身为教练,那就是少说道理,多干实事,严格要求,反复训练。需要注意的是,作为学科教练,在备课和教学时,要秉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教育理念。这是教育的初心与使命,任何时候都不可以忘却。
我既然把自己化身为教练,那么我行事就要干脆、利索,教学就要严格、认真,尽心竭力地提高学生学业成绩,让学生对我心生敬意。
作为班主任,我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这个班级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我的身份内涵就不再是教练那般单一和严肃了。我此时做的是教育,那么我就应该是学生的人生导师,甚至还是学生的师父。我不仅负责学生的现在,还要负责学生的未来。因此,我必须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爱心,有温度,有情怀的教育者。
我带着学生进行班级建设时,不仅要俯下身体倾听学生的想法,还要尊重学生的做法。我告诉学生,放手去做,做得好,老师给你点赞,做得不好,老师会指导你改正,即便是做坏了,也有老师给你兜底。
学生犯了错误,我身为学生的人生导师,一定会谆谆教导,但我不会居高临下的说教,也不会心烦气躁的责怪,更不会阴阳怪气的打压。我相信“教育是慢的艺术”,我有很强的容错意识和抱持心理,我会对学生说,即便你错了100次,我也会原谅你101次,我相信你一定能改过自新,成为更好的自己!
当我化身为学生的导师,或者师父时,我的内心是温暖且充满爱意的,我的言语是温柔且充满能量的,我的眼神是温和且充满希冀的。我用温暖、耐心、包容以及不放弃,不抛弃的教育力赢得了学生的爱。当我与学生的感情双向奔赴时,我每天都会怀着赴约的心情进教室。我既赢得了学生,也赢得了我的教育人生。
我一直都很固执的认为,教师的活动场所不能只局限在办公室里,更应该在教室里。因此,课间时间,我很喜欢到教室里与学生聊天。这时候,我不是教练,更不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我只是学生的艾岚(我的笔名)同学。既然我是学生的艾岚同学,那么我们在一起说话聊天就没有隔膜了。要么学生说,我听。我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倾听者,不管学生说什么,我都不轻易评价,更不会随意贴标签,我只是理解和赞同,共情和支持,学生就很喜欢与我说心里话。要么我说,学生听。我一定会选择学生喜欢听的话题展开,多数是客观陈述,偶尔也会代入感情,但不会轻易评判,学生很喜欢听我“说三道四”。我越是喜欢与学生闲聊,我就越能与学生同频共振,学生对我就特别信任与依赖。
课间是学生的休息时间,大家身心都很放松,可我又很想走进学生的生命场,我只能用一种不设防的同学身份靠近学生,我的学生才不会对我设防,才能看到我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也才能理解我对他们的训练与教育。毋庸置疑,只要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健康和谐,彼此信任与依赖的关系,不论是教学业绩,还是教育效果,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至于周末,按理说,学生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与我这个老师就无甚关联了。但我始终觉得,学生即便离校了,师生关系也不能就此中断了。可我在周末时间,以一个教练的身份切入到学生的假期生活,学生会领情吗?或者以一个导师的身份切入到学生的假期生活,学生会心生喜悦吗?再或者以一个同学的身份切入到学生的假期生活,学生会接受这份羁绊吗?以我对学生心理的了解,这三个问句的答案都是ON。一个缺乏边界感的老师,是不受学生欢迎和尊重的。
那我以什么身份切入到学生的假期生活比较好呢?学生在学校被训练,听我谆谆教导的时间太多了,已经腻烦了。放假了,他们就应该轻轻松松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我若想被学生接纳,那我就只能试着去做学生的朋友。
学生在假期里,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朋友?能听他们说话,陪他们玩,即便一句话都不说,只要能懂他们此时此刻的心境,他们内心都很安然自在。
我周末若不外出讲学,我就会在班级QQ群里吆喝一声,少侠们,浮出水面,咱们一起来嗨。于是头像闪烁摇动,各种声音都出来了。要么集体吐槽,要么商业互吹,要么天南海北……总之,在守住“不伤人,不伤心”的前提下,怎么开心就怎么玩。
有时我会约学生到外面喝个下午茶,每次我都会向全班学生发出邀请,学生根据个人意愿参与,所有经费由我包干,几百一千,我都不在乎,我在乎的,是我那帮学生朋友是否开心。我外出讲学时,只要时间允许,我必定会买一些当地的零食带回深圳让我的学生朋友尝一尝。我告诉他们,天南地北的东西,未必符合你的口味,喜欢,多吃,不喜欢,尝尝,至少可以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种东西存在,甚至某些地方的人,就靠这些东西养活。见识不是你读了多少书,看了多少高楼大厦得来的,而是你能透过这些简单的食物,看到各地的风俗人情,从而尊重和敬畏人和自然。
我把学生当肝胆相照的朋友时,学生也就把我当做了他们最可信的朋友。比如,最近我的学生要填报志愿了,几乎每个学生都对家长说,我就相信钟老师,她的建议准没错。为何我会获得学生的高度信任?因为我与学生是肝胆相照的朋友啊,我不曾利用他们,更不曾欺骗他们,我对他们忠心耿耿,他们对我也是一心一意。信任,是学生对我这个身份的最大回报。
学校开展各项活动时,尤其是校外活动时,我又切换成什么身份呢?我把自己变成了学生的玩伴。《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的育人途径一项提到“活动育人”,我承认“活动育人”是一种极好的育人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策划力、合作力、以及协调、交往等能力。但如果育人的目的太过明显,活动就失去了快乐的意义。所以,我一直都把活动定义为“好好玩”,玩开心了,玩得有成就感了,教育的道理其实就已经渗进了学生的价值体系里了。
如果我以一个导师的身份去跟学生玩,他们肯定不会跟我玩,放不开啊,太压抑呀,玩得不开心,活动就算白搞了。此时,我就必须放下我的身段,抛开我的年龄,我要跟学生做玩伴,与他们一起唱,一起跳,一起乐开怀。当我跟学生做玩伴时,我的率性、热情、真诚就流露出来了,我不用任何说教,学生都能从我的生命反应中吸收到很多正能量,教育其实已经在悄悄地发生了。
写到这里,估计有不少读者好奇 :与学生相处,班主任可以自由切换身份,那么与家长相处,班主任又是以什么身份出现比较合适呢?在此我要真诚地告诉各位,在家长面前,我从未以“老师、督学、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身份出现过。第一次开家长会时,我就真诚地告诉家长,我是你们孩子的老师,他们叫我一声老师,我担得起,但你们,是成年人,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自有一番成就,叫我老师,我不敢当。我的年龄比各位痴长几岁,如果大家不嫌弃,就叫我大姐吧,你们就是我的弟,或者妹(年轻时,我就说自己是小妹,灵活变通即可)。你们要坚信,大姐一定会看顾好你们的孩子,能在学校解决的问题,绝不会推给你们,大姐我,一定会体谅你们的难处,理解你们的不易,不会给你们添堵,更不会嫌弃你们的孩子。
家长都是几十岁的人了,并且在社会上历练多年,他们的江湖气,社会习气都很重。我如果处处摆出一副给他们讲道理的嘴脸,他们心里是很不乐意的。成年人,咱们不负责教导,只负责助力和体谅,那么家长就会非常敬重和配合我这个老师,我获得的教育资源就会越来越多,自然,我的教育效果就会越来越明显,我也才能成为有掌控感、成就感、价值感、幸福感的老师。
最后我想说的是,作为班主任,一定要精通教育学和心理学,还要懂一些社会学和关系学。毕竟,班主任工作主要是跟人打交道。如果不懂人性,不懂得切换自己的身份,也不努力去适应自己的各种身份,就很难胜任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