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罗厂街,东西走向,东起爱民街,西至西四北大街。全长716米,均宽25米。明代称红罗厂街,俗称红罗厂。《日下旧闻考》卷四十二引《芜史》载:"凡各宫取用炭","按尺寸锯截,编小圆荆筐,用黄土刷筐盛之,名日红罗炭"。该地为存放红罗炭之所,故名红罗厂。清代析为两条胡同。1965年将口袋胡同、东红罗厂、小红罗厂并入,定名大红罗厂街。
大红罗厂南巷,西北曲折走向,北起大红罗厂街,西折至小拐棒胡同。全长221米,均宽3米。俗称穿堂门。因此巷地处大红罗厂街之南,故1965年更名为大红罗厂南巷。
在明清时期,紫禁城一直使用一种名为“红萝炭”的燃料,它几乎成为了皇家的专属。红罗厂这里原是存放红罗炭的地方。但是 了现代,这红罗炭却是销声匿迹了。
这红萝炭的质量要高出普通煤炭数倍,它们不仅燃烧时的火力猛,而且完全不用担心煤烟的问题,并且燃烧时非常完全,更不用担心煤气中毒。当时,宫廷为了寻找到一种宫廷专用炭,曾派专人前往全国各地巡查,找寻合适的林场。经过各地州府的举荐,最终确定将太行山以北的大片森林,作为宫廷取炭的专用地。明宣德四年,朝廷在此处设立了易州柴炭厂,时人称之为“山厂”,专门负责为朝廷进贡大量的冬季用炭。
这大红罗厂街,就是这样一条过去包装、存放红萝炭的库房,却和清末帝制的推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辛亥革命最后的刺客彭家珍,就是在这里刺杀了清末最后一匹“良驹”——良弼,史称“红罗厂事件”,而良弼之死,又间接导致了清王朝的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