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体会和表达感受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
1、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如,面对很多人时可以直白说自己有些紧张并微笑。
2、在非暴力沟通中,我们注意区分感受和想法。
A.想法。
·我觉得我唱歌唱得不好。
在这个句子中,我评价自己唱歌唱得好不好,而没有表达感受。
B.感受。
·作为歌手,我有些失落/我很郁闷/我烦透了。
如果认为自己唱歌唱得不好,我可能会失落、郁闷或厌烦。
当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感受一般带有个人心情/情绪的词,如失落、难过、开心、喜悦等。
第五章:感受的根源
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1、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
第一种是认为自己犯了错,导致我们内疚、惭愧,甚至厌恶自己。(工作中我属于这种,从自身找原因)
第二种是指责对方。
第三种是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第四种是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如果我们想利用他人的内疚,我们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把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归咎于对方。如,你的男朋友可能会说:“你老是加班让我们争吵不断,导致感情不好。”言下之意,感情好不好是工作加班造成的。或者你女朋友说:“你能不能别一天到晚玩游戏,你没有一点兴趣爱好?这让我失望。”看到对方不开心我们会调整自己的行为来迎合他们。遗憾的是,这种调整只是为了避免内疚,而非自己内心放弃玩游戏。
使用以下表达方式时,我们可能就已经忽视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1)只提及相关的事情。
“公司海报出现拼写错误使我很生气。”
“这件事令我心神不宁。”
2)只提及他人的行为。
“我生日那天你没打电话,我很伤心。”
“你没有把饭吃完,妈妈很失望。”
3)指责他人。
“我很伤心,因为你说你不爱我。”
“我很生气,因为老板说话不算数。”
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例如:
1)“看到公司海报出现拼写错误,我很不高兴。因为我重视公司的形象。”
2)“你没把饭吃完,妈妈感到失望。因为妈妈希望你能健康成长。”
3)“老板说话不算数,我很生气。因为我想有个长假去看弟弟。”
非暴力沟通需要: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期待或要求别人怎么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相当于改变对方。
点评:要别人如何我们是没有权利跟资格的,因为你自己都可能无法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我们可以提供建议跟参考,但最终还是自己决定。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根据我长期以来的经验,一旦人们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指责对方,他们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以下是一些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基本需要:
1.自由选择,选择梦想/目标/方向
自由制定计划来实现这些梦想、目标和方向。
2.庆祝,生命的创造力以及梦想的实现
纪念人生的失落:亲人的去世或梦想的破灭等(表达悲伤)。
3.言行一致
真诚、创造、意义、自我肯定
4.滋养身体
空气、食物、运动、免于病毒、细菌、昆虫及肉食性动物的伤害、休息、住所、触摸、水
5.玩耍,乐趣、欢笑
6.情意相通
美、和谐、激励、秩序、平静
7.相互依存
接纳、欣赏、亲密关系、社区、体贴、安全感、倾听、诚实(诚实使我们能够认识和超越自己的局限性)爱、信心、尊重、支持、信任、理解
非暴力沟通把需要看作是有助于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而不是某种具体的行为。一种要素是否被当作需要,关键在于它能否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
社会文化并不鼓励我们表达个人需要。如果我们不看重自己的需要,别人可能也不会。实际上,如果直接说出需要,获得积极回应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1)“情感的奴隶”——我们认为自己有义务使他人快乐;(2)“面目可憎”时期——此时,我们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3)“生活的主人”——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与此同时,我们还认识到,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