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的策略观是指定位、取舍和配适,并详细的讲述了信念定位、本业定位和问题分析定位,让社会工作专项能够从定位来设定策略,更能展现社会工作专项的本质。
不少社会工作专项为项目进行定位后,认为已经明确掌握了项目目标、也将服务对象进行分层分类、清晰社工的价值与信念,便开始推行工作。专项都很积极和努力,工作热诚与态度都无可罝疑,但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有些感到无从着手,有些感到力不从心,有些做到筋疲力竭,有些开始对做社工的存在价值感带有怀疑,有些抱怨不受重视,究竟问题出在那里?
明确的定位是设定策略的基础和根本依据,在推动策略时,还需要注重"取舍与抉择",没有取舍的策略,最终也只沦为光有定位策略,缺乏行动策略的进退维谷的境况。这也说明了许多的社会工作专项,能够清晰其信念、本业及对问题的分析,但在推动工作时,却是什么都重要、什么都优先、着重眼前的效益(包括机构、社工及服务对象的效益),导致未能有效推动与达成效果。
记得很久以前,张学友还未封为歌神前,曾为香港社工界唱了一首歌,名字叫"舍得",其中歌曲的一句是富有哲理的"能舍便得到",舍得就是能舍才能得,先舍而后得。"取治"是策略中的重要环节,不能作出取舍,所有的目标、定位也是徒然。
社会工作专项需要具备什么"取舍"的思维呢?专项社工可以从选取及放弃来考虑,选取那些是工作的重点、放弃那些非关键性的工作,既突出项目的特质;选取工作是优先处理、将非重要的工作排列稍后位置,甚或直接放弃;选取关键时间来跟进专项的任务,将无关重要或不相干的工作放弃,滕出较多的时间来处理重要的事情;考虑回报时重视长远效益,"小财不出,大财不入"及"放长线钓大鱼"。
上述的说法其实也是老生常谈,人人都知的概念,但在"取舍"时却需要莫大的勇气、承担与眼光。曾有一实例,有购买方在购买社工专项时,要求项目方能够安排一位社工到职能部门中协助处理有关行政事务及沟通相关部门与项目方的讯息,有项目方认为派驻到职能部门的社工做的都是行政工作,无关专业,故派出新聘回来的社工协助职能部门,结果是原来的社工感觉自己是岗位社工,与项目关系不大,最后感受不到社工的价值感,无奈离职。
另一项目则安排了一位有三年社会工作经验的社工,参与职能部门的工作,该位社工先从协助相关行政事务,在建立关系后,逐步发挥影响工作,将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念与工作手法跟部门主管及工作人员交流及分享,结果是该名社工发挥了很好的桥樑作用,使部门主管阅读了与社工专项的相关书籍,在推动工作时更多参考社工的思维。项目方在派出人员到职能部门,能够对人员作出"取舍"(留在项目或到职能部门),并鼓励他发挥社工的倡导及影响功能,对整个项目的发展及社工行业的推动有着很大程度上的助力。
项目主管就是为项目作出取舍抉择,选取工作重点,排列优次,时间的次序等。更富挑战的是,项目有时会面对一些不利于工作推进的甲乙方关系,亦有因项目资金不到位的情况,这些都是考验项目方的"取舍策略",究竟是蚀头赚尾继续做下去,还是有所抉择,当机立断,这都是对项目主管的重大挑战,按社会工作的信念价值为根本,学习"取舍"的策略思维,才能达成专项的目标与成效。作为项目主管,需要懂的不仅是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与技巧,具备精准的策略思维亦是项目主管的核心能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