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的蜀后主刘禅与五代十国唐后主李煜在大兵压境的形势下都无奈地选择了投降,沦为亡国之君,从此,生死命运就操纵在别人手中。而刘禅能够险恶的环境中认清形势,摆正自己的位置,含垢忍辱,委屈求全。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在招待他的宴会上,司马昭试探他:这里好还是蜀地好?刘禅回答他:此间乐,不思蜀。让主宰他命运的人对他放松了戒心,不再加害于他,保全了自身的性命,最后得以善终。他的表现与他的祖先汉高祖刘帮在鸿门宴的表现与 他父亲刘备在与曹操煮酒论英雄时的表现如出一辙,一脉相承。能够在形势非常险恶的逆境面前下认清自身处境,投其所好,曲意奉承,保全自身。不愧是刘家的子孙,充满着人生大智慧。
反观唐后主李煜,虽然才华横溢,在诗词,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但是性格放荡不羁,具有艺术家的才华与气质,但却不具备作为政治家应有的应变能力。在险恶的生存环境下不懂得如何放下自己的身段,委屈求全,在强大的对手″欲除之而后快″的敌视中,依然怨声啧啧,不懂得明哲保身,快意写下了许多抒发自己亡国伤感情怀的诗词,招致统治者的嫉恨,为统治者不容,最终被毒杀致死。
李煜之死,虽然与掌控他命运的宋朝统治者太过残暴有很大关系,但是自身性格上的缺陷也是原因之一,他死于自身性格,死于不能适应环境,身为亡国之君,别人的阶下囚,就不能像当皇帝那样放浪形骸,无拘无束,由着自己性子来。更应该审时度势,认清自身位置,小心翼翼,谨言慎行。李煜用自己生命成就了自己不朽词帝的美名。
从李煜身上我也看到了我的性格弱点。以前在工作中,生活中我总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语无遮拦,放浪形骸,自己也吃亏不少。这次失业就是深刻的人生教训。人在社会中生存,要学会认识自己,适应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少走弯路,轻轻松松度过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