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决定我们情绪和行为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对事情的认知。
所以,改变了对事物的认知,就可能改变情绪和行为。
去年,我的办公室调了,和领导C坐在一起,隔壁是大领导A,对面办公室是大领导B,整个一层都是行政,而我就是一个小小的Z。
做事情得压着性子做,不然,以我以往的火爆性子早就把学生们震得一愣一愣了。而当时,只得在不打扰领导们办公的情况下,温柔地和那些小恶魔们谈话。
为何我会如此,因为所有的认知都不一样了。情绪和行为的确也就不同了。之前,我觉得和领导们在一起很有压力,而通过看认知疗法发现,完全是自己认知上的错误,造成了行为上的束手束脚。
实际上,同办公室的领导C是公认的大好人,情商高,办事能力强,为何我会感觉到压力大呢?对面的领导B,虽然总是公事公办,但最容易相处,因为守制度就行了,他还经常提醒我及时下班呀。为何我会倍感压力呢?隔壁的大领导A,对我已经赞誉有加,而且基本上忙得见不到她人,为何我会不自在呢?
完全是自己限制了自己的想法,用对“领导”的不近人情的旧认知来左右自己的情绪了。还有一直认为自己不会和那个年龄段的人打交道的自卑心理作祟。
在这样认知的引导下,所有的习惯性思维就是烦闷、逃避、憋屈、紧张。
明白了认知如此重要,便直接影响了心理,我必须改变自己深层的核心信念,才能慢慢摆脱那些不被察觉的错误的习惯性思维。
反观这一次上班,我在认知上更关注于自我成长了,觉得和情商高的领导一起办公,是一件难得的事,而且有机会学习对方的话术,这不正是我欠缺的吗?
而对面的领导,兼任了外校的领导岗位,经常不在,我多了个放学看顾他孙子的任务,关系开始走向大众化了,我怕什么呢?至于大领导,我便借着信任,去成为更好的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这换办公室事情是我这番情绪的起源,事情的后续变好还是变坏,看我的认知,认知积极了,情绪也就不错了,行为就更能办好事了!
感谢认知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