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乱云润生第一百九十五回
乱云润生 第三十章
远古沧桑雍阳溯首
滿旗赤子窘居渠阳
第一百九十五回
上一回叙述: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软弱腐朽清廷,甘当洋寇摆布的傀儡,为偿还洋寇巨额赔款,猛增苛捐杂税,腐败贪官中饱私囊,民怨沸腾,民不聊生,神州陷入暗无天日极不景气衰亡状态中;
这一年,愽雅与溥臣两家寄人篱下,逃难下伍旗的生活举步维艰;愽雅凭借携帶金银细软,一番灵活斡旋,终在渠阳驻防营盘下一间米面铺,转年搬家腾出赤庄村草宅,生活总算渐渐有了着落。
溥臣家庭生活拮据,是年陷入困境,改名换姓赤辅铭后心急如焚,转年春节,冥思苦想,全家总动员,为自已与家人皆安排有事做,竭力营造奋拚兴家举措;至此,赤辅铭通过几板斧,各项举措在清明后逐渐落实。
兵荒马乱社会动荡,滿旗日衰谨慎出行,清明期间,按风俗老例,赤辅铭仅宅家简单祭祖,而后,家庭成员按照安排各自行动;
辅铭大儿赤绍文,祭祖后两天,随即背起行囊,赴七十里地那渠阳管勒木村,向本家表叔学木匠手艺去了。辅铭二儿赤绍武,一周后也打点行装,去五十里地远渠阳赤各庄一户大地主家,扛活看青糊口做长工了。
赤辅铭两个儿子临行前,送行饺子美食聚餐必不可少,父母千叮咛、万嘱咐,毕竟这是两孩儿独立生活的伊始,在乡下二十多岁小伙子,都到娶媳妇成家立业年龄,可赶上如此国破家亡,颠沛流离危难时局,这也是父母绞尽脑汁,没有法子可想的生存之道。
二个大儿能外出打工独立生活,家中挑费省去不少,赤杨氏这阵儿极盼夫君辅铭,去沽海找到一年能挣几块银圆大好事由,咱也尽快找地安家,把栖居草屋腾出是最大祈望。
为此,正月才购置的人家用旧了的纺车,这几个月几乎连轴转,她夜以继日的多纺线攒家中零用钱,两个儿子出行,家中给随身各带那十文钱,还是母亲首次纺线挣回的呐!
清明过后是谷雨,雨生百谷,润物无声,赤辅铭把家事安排好,决定谷雨转天就出发赴沽海。今天吃过早饭,他领着八岁的小绍宗,去至亲同胞愽瀚大伯府上学堂上私塾。
赤庄村离愽瀚大伯府上下伍旗有八里地,大约要走半个多小时,並不太远,而且道路平整,白天人来人住,以后若小绍宗经常去听课,父亲辅铭一路叮嘱天真活泼的小绍宗:路上不许贪玩,多留心来往车马,注意躲着走,每天听完讲课早去早回,别让母亲惦着,一般皆上午讲课,午后三点前必须返家,人家是书香世家,敬重博瀚全家人,有礼貌学知识育教养,平时多学学做人规范。
父亲牵着儿子小手,面面俱到说着,小绍宗连连点头,这是他第一次走进私塾课堂啊!
私塾是指个人或团体,自行组织的一种非官方、非正式学校教育形式。私塾起源于古代华夏春秋战国时期,最初是以“墨家”、“道家”等学派为代表的私人门派,用来传授相关学说和技艺。到了汉代,私塾开始普及,逐渐演变为“学堂”、“书院”等形式。唐代时期私塾发展到巅峰,成为盛唐时期教育主要形式之一。明、清得到延续发展完善。
最初唐代的私塾,分为官办私塾和民间私塾两种,其中官办私塾主要是为了选拔优秀人才,而民间私塾则是广泛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唐代私塾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交流思想、文化的重要中心。
私塾的教学内容包括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礼仪、算术、音乐、舞蹈、绘画等方面知识。经典学习是私塾教育重点。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以及《道德经》、《庄子》等经典。
私塾的师资来源多种多样,有文人学士、官员、儒学大师等。文人学士是私塾教育主要承担者,他们通常是没有官职的知识分子,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教学经验,热心吸引学生前来学习。而博瀚正是这样的人。
私塾的教育方式主要为口传心授,即老师口述讲解,学生逐字逐句地背诵。老师一般没有教学计划,而是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和掌握情况灵活安排。学习时间通常为两节课,每节课时为两小时。学生在私塾中的学习时段较长,一般从7岁始至18岁才能结业。
1901年,清廷下兴学诏,鼓励地方兴学。愽瀚做为滿旗知识渊博人士,热诚欢迎鼎力支持赞助,绍宗就是在国难当头背景下,能在愽瀚大伯慷慨助学下,来此免费听课的。
赤辅铭在临赴沽海前,叮嘱绍宗万般珍惜在愽瀚大伯府上学习知识,读书似饥如渴。
小绍宗早八时进入到愽瀚大伯的府上,愽瀚大伯与父亲聊了好一会儿,父亲在千恩万谢中告辞,愽瀚大伯把天真可爱的小绍宗,领进府中第三个进院,那寂静的私塾教室中;
私塾教室是两屋通开,四十平方米左右,里边有四排台凳,最前为高书台,学童则坐矮凳。进教室中已有九各书童端坐,愽瀚大伯把绍宗领至最后一排,告诉今后就坐于此。
此时八点半,愽瀚大伯清亮嗓音一声:上课。小绍文瞅到。他手中拿着一根木条,长约六市寸,宽一市寸见方,小绍京认识字以后才晓上面写的是:出恭入敬 四个字。也知这小木条叫诫尺,开始教书时,先用诫尺在讲台上敲击几下,表示上课开始;等到下课时,同样在台上敲击几下,表示一堂课上完。相当于几十年后学校的打钟或摇铃。
诫尺的另一个作用是管训学童。学童如犯有错误过失时,或缺勒,或对课文背念不出等,老师以诫尺敲打学童脑袋,小绍宗头一天就看到一个学童,因念不出轻轻挨打头部“卜卜”做响。博瀚大伯让他今后称呼老师,不许在课堂中再称大伯,如忘记就挨板子,就是用诫尺打手掌,有时打的生疼火辣辣。
慱瀚老师还对一名苐二节课迟到的学童,板起面孔厉声呵斥进行罚站,並拉到前边“孔圣人”牌位面罚跪。如此管训严厉,旨促使淘气的学童遵规蹈矩,勤于读书;也有学童畏于体罚,往往半途逃学,从此不上了。
博瀚老师对学童的学习写字课,亦极重视。初开蒙的学童,先跟写红朱字,即先由老师在学童的习字部里用红朱写满一页字,然后令学童用墨笔按字划填墨涂写,要把一点一划一钩填写完整。如果填写有出入,老师则在差错字旁边,用红笔画一企,俗称给一条“木棍”,或叫做给一条“黄鳝鱼”。经过这样打符号之后,以后再有差错,不注意改正者,老师即把那个学童叫到讲台边,用诫尺敲打脑袋,错一个字,敲打一下;错二个字,敲打两下,有时连说:叫你没耳性!
在将要放学时,老师又在学童的习字簿封面空白处,用红笔写上一句大字,这句大字,一般是从当天的课文内容选出来写上的。如:“人之初”或“天地玄黄”……等等,写毕,即叫该簿的学童到讲台边,教念两次那句红大字。学童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或回到自己的家门,无论碰到什么人,都要把老师写的那句大字念出来。如果念不出来,任何人都可以叫那个学童停步立正,静思一下自己习字簿上头那句大字是什么?确实念不出来了,才放他过去,这叫做“罚大字立正”。
小绍宗上私塾眨眼一周,经历了许多事,父亲已经赴沽海寻事由儿,家中只有没日没夜纺线的母亲,每每放学回家,端坐在妈妈的纺车前,讲叙私塾课堂中一件件新鲜事…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