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你迷茫么,你焦虑么。
曾几何时,知识就是力量,但投入很多,力量并未见长。
又有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但自我摸索,又难现出路。
向外看,市面上的学习方法形形色色,又南辕北辙。
有人说快读书,有人说慢读书,有人说大脑指挥一切,也有人说身体知道答案,该听谁的,该如何选择。
向内求,终身学习,是不是只是理念,终身成长,该如何生根。
这时候需要化繁为简,需要变换视角,问自己,想要什么。
我眼前浮现出的是一棵大树,渴望自己像一棵大树,茁壮生长,枝繁叶茂。
突然好奇,大树是如何生长的。
生长的奥秘
没有梯子,该如何登高。左脚踩右脚、右脚踩左脚,这样的武林高手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而「生长」的生命系统却别有奥秘。
清华大学赵南元教授在《认知科学揭秘》中,揭示了生长系统的奥秘。
生长的系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叫作软结构,是可变的部分;另一部分叫硬结构,是不变的部分。
软结构与硬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硬结构对软结构的作用是支持,软结构对硬结构的作用是建构。
硬结构执行系统的日常功能,保证系统的生存,软结构在硬结构的支持下对硬结构进行建构,使整个系统不断演化。
比如大树的生长,在芽的顶部存在一个分裂细胞的生长点,细胞是软结构,不断分裂增殖成为树枝、树皮、树叶、树根等多种组织,就成为硬结构。软硬结构相互构建,树木生长,枝繁叶茂。
赵教授发现,无论是计算机的进化,社会机器的运转,还是科学体系的建立,生物的进化,背后都有这种软硬结构的作用。
拿计算机的进化举例,发展之快,有目共睹。
系统是硬结构,而程序员是软结构,程序员开发工具添加到到系统中,是软结构对硬结构的建构,而日益丰富和高级化的工具和环境又对程序员的工作给以越来越强的支援。
看到这个结构,我就被深深吸引,这是一个正向循环,随着时间的流动,加持力量,这也是一个多元系统,阴阳相生,源源不绝。
软硬结构,是生长的分水岭。
这是自然规律,个人也可借鉴,来搭建学习系统。
如果把自己的学习看成一个系统,反问一下,哪些部分是软结构,哪些部分是硬结构。软结构带来体验,硬结构带来经验。
软结构是不是足够的软,硬结构是不是足够的硬。聆听到的声音越多,接纳的思想越多样,这是软结构的软。建构致用的能力,积累复利的改变,这是硬结构的硬。
软结构创造可能,硬结构实现可能。
以拆书帮的学习系统为例,无论伙伴背景几何、基础高低,走过晋级之路,就拥有独立交付课程的能力。
在这个学习系统中,有软结构,也有硬结构。
线下活动、现场历练,这是软结构,拥抱意外。标准化、体系性的公开技能阶梯和评价体系是硬结构,把握核心。通过评审体系和师徒制度的串联,两者互为支撑。
学习系统是变化的, 没有两片一样的叶子,身处的世界不同,认识也有差异,每个人都可以建构自己的适应力。
学习系统也是不变的,大树迎向阳光的方向,以自然法则为约束,以现实反馈来打磨,每个人都可以涌现自己的生命力。
学习系统,在不断生长。
拥抱变化
搭建可生长的学习系统,既需要软结构,也需要硬结构。
软结构需要足够软,是拥抱可能,是接纳变化。
大脑爱偷懒,突破需要智慧,也需要方法。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是一位旷世天才,他是哲学世界的分水岭,带来了改变的智慧。
在他之前,哲学世界被亚里士多德所统治。哲学家们不断去探求事物的本质,执著地寻求天地的道理。
关注事物的本质,但一定会有本质吗?
关注事物是什么,但和我又有什么关系?
道理背后还有道理,本质下面还有本质,层次越深,实用越远,越脱离生活。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如果我们不去问“为什么”而是直接去探究现象所发生的重要事实,往往我们可以发现,事实会引导我们去找到答案。
他开辟了一条截然不同的求真之路,从哲学家变为工程师,从形而上学到拥抱现实。
面对心中的好奇、焦虑,工程师会变换提问的角度。
不再问「我为什么不自律?」而是问「我该如何行动?该如何改变自己?」;
不再问「我为什么不自由?」,而是问「自由对我意味着什么?我该如何创造自由?」
不再问「我为什么不如TA?」,而是问「什么是我想要的?我该如何向目标前进?」;
工程师的视角不同,关注如何认识事物。
面对他人的声音,保持内心开放,即使不认可,即使不舒适。
去聆听,去感受对方的体验,也许观点无用,但体验无价。
已过去半年中,我经历了21世纪逻辑学的洗礼,讲道理,但不争是非,聆听他人,实是面对自己。
工程师的视角不同,关注如何为我所用。
面对的多彩的知识,工程师会多问,这些知识和自己的关系是什么,如何指导行动,如何促成自己的改变。
已过去的一年中,我走过了成为拆书家的道路,这是一段反求诸己的旅途,不断挖掘到内心的宝藏。
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不断练习,不断磨炼,放下身段,足够柔软地面对世界,去勇敢的接纳可能。
立足脚下
吸收了驳杂不清的内力,可能走火入魔,这时需要硬结构来消化。
体验在外,经验在内,硬结构中,经验支撑新的体验,让经验稳定的为我所用、为我赋能。硬结构关心致用,关心积累,硬结构立足脚下。
查理芒格用他一辈子在践行复利,做复利的活教材。但是实现复利的关键,除了努力,还有硬结构的建构。
人有三种维度的存在:生物的;物理的;心灵的。
第一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存在。人作为一种动物,存在于这个世界。
身体是一切的根本,身体更健康,精力更充沛,无疑会形成强支持。
不能忽视的资源是时间,其他资源都可以争取,唯有时间不能再生。
我的原则是,帮助拥有健康,帮助节省时间,学习哪怕成本再大、难度再高,也会啃下。
大到语音写作、精力管理,小到时间记录、快速打字,看似零碎,实则连城。
这是生物的硬结构,也是大树的根基。
第二种是物理学意义上的存在。人始终会在特定时间空间中活动。
物理的硬结构,要将无形的体验,转换有形的积累,给未来的自己储能。
阅读是最佳的吸收途径,写作是最佳的思考方式,阅读和写作是绝佳的拍档,是合拍的软硬结构。
从年初开始,我搭建了自己的卡片系统,已初具规模。拥有这样的系统,让我不断提升学习的高度,每每思维枯竭、每每灵感阻碍,去调出,总能获得启发。
积累下可复用的知识,新的学习不再从头开始,而是接力赛的下一棒。
人的精力有限,人的理性也有限,在物理层面要聚焦目标。
目标是投资,去积累自己的策略,目标是技术,去积累自己的工具,目标是销售,去积累自己的人脉。
这是物理的硬结构,也是大树的枝叶。
第三种是心灵上的存在,总有一些思想,今日依然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观念、文化、习俗。
思想有好的有坏,拥有好的思想,摒弃坏的思想,思维能力会越来越强。
芒格先生的多元思维模型中,提出不断学习众多学科的知识,这些都是思维的磨刀石。
美国教育学家珀金斯在《出类拔萃的IQ》总结修炼思维的抓手:心智程序。
软件程序安装在计算机,心智程序则安装在大脑。
心智程序是一系列的理性技能,除了编程之外,还有大量其他技能,比如经济学、统计学、临床医学、实验心理学等。
拥有这些后天习得的理性技能,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软件程序会自动运行,心智程序同样可以。
学习统计学之后,我发现自己可以读一些学术经典了,也开始感知到科学家们在每一次实验背后付出的努力。
安装软件程序敲个命令即可,但安装心智程序,需要刻意的练习。
不仅仅是了解、知道,需要反复的实践,大量的练习,从被动到主动,化技能为本能。
如芒格先生所说:不管你喜不喜欢,必须掌握到能通过测试的水平,能常规应用其最基本的内容,尤其是那些比自己所处专业更为基础的学科。
去年,我花了一个月,精读了《这才是心理学》的每个部分,现在回想,收获的并不是具体知识,而是书中实验心理学的思维方式。
这是心智程序的安装,我开始用实验心理学解读世界,我的知识审美提高了,不知不觉进入了全新的领域。
人工智能之父司马贺说专家之所以是专家,就是在于他们拥有一整套抽象模型,他们具备将这种抽象知识应用到具体情况的能力。
心智程序是头脑中的硬结构,是后天改造大脑,决定了生长的速度,这是大树的主干。
硬结构的价值是长期的,不仅立足当下,也立足未来。
成为一棵大树
生长会一直发生么。
有些领域,生长持续的发生,而有些领域,生长有天花板。
比较科学和艺术,会发现科学家们一代强过一代,任何一个经过专业训练的科学家,研究水平都自信超过牛顿。
但艺术家似乎永远在向大师看齐,鲜有艺术家认为自己的艺术水平超越了梵高。
天花板的背后是硬结构的缺失。科学的背后有同行评议的制度,有学术共同体的的模式,有一整套建立硬结构的方法。而艺术领域没有这条通路,去凝固大师们的智慧。
比较心理学和心理咨询,心理学已经从研究心理问题穿透到各个角落,上到国家政策制定,下到产品营销发行。但心理咨询则是在个案、在流派之间不断轮回。
这个天花板的背后是软结构的缺失,心理学以开放为基石,以循证为导向,而心理咨询则坚守着前辈大师留下的那一道道公理。
学习这么多年,有很多的误区,天花板总会隐约笼罩在头顶,但今天,我不再惧怕这道阴影。
在生长的结构中,体验创造经验,而经验又会创造新的体验,体验要软,而经验要硬。
学习没有达到预期,除了审视学习的元素,还要审视学习的结构,去打通生长的循环。
认识了硬结构,也认识了软结构,但硬结构如何更好的支持软结构,软结构如何更好的建构硬结构,还有待探索。
建立学习的系统,是搭建软硬结合的骨架,也是围绕骨架,不断地打磨、精进。
拥有学习的系统,就有了取舍方法的准绳,让自己笃定,让自己从容。
去思考,去模仿,去学习大树的成长,去成为一棵大树。
后记
写这篇文章的出发点是想解决一个问题:市面上的学习方法多如牛毛,很多还相互矛盾,我们该如何选择。
避免陷入外部信息的迷雾,解法在于自己,建立一个自己的学习系统,并以此为基础筛选、过滤,通过搭配组合让每一次学习都为我所用。
文中提到的软硬结构,是学习系统的一种可能构造。这个结构颇有太极的意味,有一种简洁的美感。
愿给你点别样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