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巴匠与教授】随笔第6篇

      住和穿两方面已简单的讲了些,我喝了口茶水继续娓娓道来,

      人活着的第一要素是吃饭,即生存!

      先感谢当时统购统销政策,做为城市人口最大的受益者是我们每月每个成年人有23.4斤的口粮,粗细粮的搭配也是以粮店进货情况按比例卖给市民。正因为这点填不饱肚子的口粮才能保证我不被饿死。

      官方报道用词叫三年自然灾害,从信阳地区原副专员的回忆里知道是左倾浮夸引起,各级领导虚报粮食产量,缴纳的公粮、余粮的数字又是按虚报的产量进行征收,地方的粮仓满了,统购统销的城市人有了基本填肚子的指标。这位被迫害的专员说了句凭良心的话,大意是信阳人民真好,宁愿饿着肚子也没发生过一起哄抢粮库的事件。

      当时的食油每人供应4两,生活用品都是凭票供应。有供应但钱从那里来?

      一九五七年进入初中时学校每月发给我贫困救剂5.00元,大米供应价格是一角零五厘。我母亲在信阳市酒厂蒸糟车间干翻糟的苦力(张艺谋执导电影“红高粱”有这样景头,一群只穿裤头的男人汗流夹背的揮动木锨翻动刚出鍋的酒糟),我母亲为了全家的生存每月全勤只能得到十五元的报酬。再苦再累她就忍受着,二十元卖完一百二十多斤的米麺还有钱吗?

      一九五八年元月临近期末考试的那个月,我的困难补助费莫名其妙地停发了———班主任告诉我批复补助名单上你的名字被划掉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原创纪实文学 作者 关公故里丰收(冯勤学) 人生难免遭逢厄运,谁敢保证自己永在坦途呢?不过,有些厄运程度浅...
    河东丰收阅读 437评论 0 0
  • 为什么不录取操行品德甲级的学霸,去高中或师范学校深造? 几个人面面相嘘都神奇的睁大眼睛望着我, 我端起...
    泥巴匠赵仁阅读 250评论 0 5
  • 三尺三,五大两 作者 吕东平 一看标题,经过三年大饥荒的人,就会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那时期,各...
    山河学苑阅读 447评论 0 0
  • 戴建东 那年,土地包产到户了,家家户户的生产积极性高涨,山林田地伺弄的麻溜溜整齐,人们把每一块可以利用的土地,都种...
    风雅田园阅读 5,421评论 33 92
  • 我印象里,身边的老人们,总喜欢把一句话挂在嘴边:“生活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嘛,总得,自己学会适应生活!”...
    cf96731e55b0阅读 1,813评论 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