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高考还有几天时间,今年端午不知有多少考生家庭要神经紧绷,严阵以待。看到一个视频,衡水中学里一名女生在公共电话旁伤心哭泣。为冲刺高考她一年没回家,因为家在河南,放假时间短作业太多,她只能留在学校。父母来一趟要花一千多,也只是匆匆见一面,现在宿舍电话也被禁用,如果要用公共电话就要压缩吃饭时间。想父母的心情愈发强烈,模考又没考好,想到自己付出这么多,如果高考不能取得好成绩就辜负了这三年。于是,委屈和重压之下越哭越伤心。
看着女孩子单薄的背影,抽泣的肩膀,很想给她一个拥抱,拍拍她说:加油。
衡水中学越来越出名,军事化管理,高压的学习氛围,打鸡血的口号,都成为其标志。在外人眼中这种紧张节奏近乎变态,没有人性。我身边就有一位衡水中学毕业的博士生,问他实际情况,他说差不多如报道所言。再问他是否觉得苦,他道身在那种环境里不会有啥感觉,大家都是一样的模式,没机会顾影自怜。继续问他对这类教育方式的看法,他沉默几秒后,答:不这样又能怎样呢?大城市重点高中的孩子们付出的努力并不会少吧,衡水中学只是因为升学率高又处在教育资源薄弱的地区,才被高度关注吧。
他的话我是极赞同的,作为一名河南考生,我也是拼了命才考到外省的大学。当年所在高中也是封闭式管理,住校、晨跑、晚自习、每周半天休假、竞争激烈……与衡水中学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只不过午休时间还是有的,不至于吃饭都要争分夺秒,而且每周周五下午大扫除时间还可以偷偷溜出去逛街。所以,即使压力很大,仍有喘气空间。若问我愿不愿再经历一次,是万万不希望的。但是,如果问我这样的经历是否必要,答案肯定是“必须”,在河南这个考生大省,天资一般,再不付出200%的努力,必然闯不出去。
大学是不是人生唯一出路?当然不是,现在的社会有太多途径可以供人选择。
拼命考大学是否有意义?这要看家庭条件、个人意向以及个人能力。在那个女孩子痛哭的视频下面,没有人斥责或说风凉话,而是许多条鼓励与安慰的评论:
“那些夜里我也曾痛哭流涕,都说高考不是惟一的选择,可是对于一些人来说,高考就是惟一的改变命运的选择,我很庆幸,我通过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
“普通人只能靠高考翻身,对大多数人来说,目前的考试制度就是最公平的制度,一味鼓吹素质教育,向西方看齐是不可取的,素质教育不应该仅仅指代跳舞、钢琴,一个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也是素质教育。 ”
“在这里努力且持之以恒的考生或许综合素质比不上大家口中‘北上广深的学子’,但是到了大学,他们绝大部分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凭借自己高中三年磨练出来的毅力加倍追赶!在目前所获得的教育资源情况下,他们做的很好了! ”
“说实话我挺羡慕她的,我上学没受过的苦,工作之后,生活都一点一点还给我了,好在现在努力还不晚,加油吧,高三学子”
“你以后会感谢自己 这么努力的,加油!”
很欣慰,盲目抨击教育不屑高考的人并不多,普通家庭出身的人都明白高考能够提供改变命运的机会。虽然不一定使人生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不一定能完全脱离原生家庭的束缚,但是,它仍是一个相应公平的机遇,这种公平是指个人付出与收获之间的关系。走入社会的成年人,常常感叹很多事并不是努力就一定有成果,有太多天时地利人和的不可控因素,相形之下高考算是一个自己可把握的目标。有人用“性价比高”这个词来形容高考,特别恰当。
“寒门再难出贵子”“阶级固化”这些词,曾一度让人们灰心绝望,似乎努力读书也无法摆脱身份设定,以至于“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但慢慢地冷静下来,回归理性,大家最终发现除了通过读书争取一个机会,别的也并没有更好的路。那些“卖煎饼日赚XXX”“当主播一个月XXX”“某某退学创业成功”的新闻,一味夸大人前的光彩,却不细述人后的艰辛,也不提其不可复制的特殊因素,往往是不具备参考价值的。而且,被看到的是极少数人,更多人都并不轻松。
努力,是迟早的事。只要你对人生有所期待。
高考这条路,选择了就要尽全力,因为前方目标看得见,终点是明确的。这也是为什么所有过来人会为那位女生加油,大家都知道这个难关可以闯过去,成年后的困境远比高考残酷且无奈。如果不选择这条路,就要找到可以自食其力的出口,付出的可能比高考还要多,当然收获的也未必会比考上大学后带来的少,其概率大小除了努力还要看运气。
人生,没有哪个选择万无一失,也没有哪条路毫不费力。
祝高考考生们,一切顺利!
南木近期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