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生来都是上帝的原创作品,但是活着活着,大部分人却活成了盗版。因为没有人是一个孤岛,社会化的过程中,因为教养,环境等外部因素的作用,产生了大致四种社会化的类型:
1. 内方外方型:未经社会化的状态。心里想什么,嘴上就说出什么,行动上就做出什么,可谓是高度的言行一致,完全是不成熟的小孩子状态,是无法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的。
2. 内方外圆型:社会化良好的状态。能够恪守心中的原则,在外部行为上会根据不同情况灵活的应对,心口不一,却总是合时宜的。
3. 内圆外方型:也是反社会化的类型。这种类型的孩子往往被父母过度保护,只有在亲近的人面前才觉得安全,看着非常的有棱角有个性,却不能延迟满足,只会对亲近的人耀武扬威,到了外面软的像绵羊。
4. 内圆外圆型:过度社会化的状态。因为太迎合外在的要求而丧失了自己的原则,难以承担应负责任,往往成为底层百姓或者福利院的救助对象。
以上是根据普遍情况归纳的,并不绝对,也不存在纯粹的单一类型的人,都是以某种类型为主的组合。
比如一个女强人,在职场叱咤风云,到了老公面前却温婉可人,展现柔情的一面,能适时卸掉面具,是最为张弛有度的健康状态。否则,一个人不论任何场景都是一板一眼,生活难免枯燥乏味。
再如老师提到的:有地位有文化的45岁大学教授,在16岁女儿辍学这件事情上,失手打了女儿的脸,心理退行到3岁小孩儿的状态。
由此联系到老师讲过的三种心理健康状态下,人对需求的表达方式:
心理健康的人直接表达需求;
心理不健康的人压抑自己的需求,无法攻击别人,转而攻击自己;
心理不正常的人直接付诸行动,没有理性的思考也不考虑行为后果。
为什么相同情境,不同的反应的差别这么大呢?其实不只是不同的人对于需要的表达方式不同,不同的人对于客观事物的看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李老师分别从宗教,哲学,科学和人文的角度,阐释了心理不仅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而且是能动的反映,不是镜像反映。男人和女人看到镜子中的自己,各自的感受很直接的反映了个体在主观意志干预下的选择,都是个体内心的投射而已。
从宗教的角度,佛教认为:心里有什么,眼中就能看到什么。
宋代大文豪苏轼和佛印禅师参禅论道就是例证。苏轼问道:“你看我是什么。”佛印说:“我看你是一尊佛。”苏轼闻之飘飘然,佛印又问苏轼:“你看我是什么?”苏轼想难为一下佛印,就说道:“我看你是一坨屎。”佛印听后默然不语。于是苏轼很得意的跑回家见到苏小妹,向她吹嘘自己今天如何一句话噎住了佛印禅师。苏小妹听了直摇头,说道,“哥哥你的境界太低,佛印心中有佛,看万物都是佛。你心中有屎,所以看别人也就是一坨屎。”
从哲学角度出发,贝克莱的名言,“存在即是被感知”恰如其分的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应。
对于老公出轨的女人,老公没有东窗事发前,婚姻和开始一样一如既往的幸福。而知道了老公的所作所为,就再也幸福不起来,就源于感知了真相。如果她一直不知道真相,幸福就会如影随形,一切都是她的感受而已,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和感知的,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听到的和感知的。
认知者对客观现实的认知,受到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以及认知者的主观因素的影响。
这包括认知者的经验、动机与兴趣以及情绪。其中个体过去的经验不同,对相同的对象的认知也会有不同的结果,现代社会心理学用“图式”概念来解释这一现象。进行社会知觉时,图式对新觉察到的信息会起引导、组合的作用。
从人文的角度,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的表达,就是罗丹的那句: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有人踩了别人的脚,不道歉反而谩骂。和他同一个级别的人就会应战,单挑,甚至决出个高地上下。但如果能静下心来用人文的情怀回观,这个人不是可恨,而是可怜。他因为认知水平的局限,头脑里的图式都是负面的,所以无法做出正常人的常规反应。
工作中更是常常看到大家明里暗里相互伤害,冤冤相报。如果我们也参与其中,不也和他们一样可怜吗?如果人人都能多一些尊重和关心,多一些换位思考的人文情怀,那么我们的生活环境该有多么的清净美好呢?
对于心理现象的认知是无止境的,随着一个人阅历的增加,会向着横向和纵深扩开,所以说经验是宝贵的。但对于相同的经历,有人一次就能清醒,有的人要经过现实反反复复的敲打,才能从习以为常的旧模式里跳出来或者有人一辈子都没有跳出来,也不知道自己在井里。这就是有意识觉察的能力。从不知不觉到后知后觉,当知当觉再到先知先觉,完成一个从无知到自知的闭环,再上升到一个新的循环。此刻,您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