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第一次来重庆的人,总少不了去洪崖洞打卡。
跟着东东老师,傍晚时分从大学城穿过半个山城,到了洪崖洞的第十一层。
人很多,一个挨着一个,把傍晚最后一点寂寥冲刷得干干净净。依栏而立,最底下的马路上人挤人,大概是等着坐游轮观光的。
洪崖洞,说白了,就是一座设计得很巧妙的商业城。只是它规模大,楼层高,又披着一身古雅的木质外衣,飞檐翘角,层层叠叠地沿着山崖往下延伸。
等到规定时间,万千灯火一齐点亮,那璀璨迷离的光影倒映在沉沉的嘉陵江中,就成了一处如梦似幻的风景,引来四面八方的游客,把它捧成了这座城市必到的打卡地。
顺着步梯一层一层往下走,像在翻阅一本内容庞杂的书。有的楼层人声鼎沸,卖着各式各样的小玩意儿;有的却冷清得让人意外。比如五楼的“八十年代记忆”,老式电视机、半导体收音机静静陈列,墙上贴着泛白的海报,还有小时候常见的青蛙造型垃圾桶。
时光在这里仿佛走得慢了些,和上下楼的热闹格格不入。热闹是它们的,这里什么也没有。
走到四楼,空气里就飘来一股浓烈又复合的香辛味。那是堆积如山的火锅底料散发出来的气息,热辣又坦诚。
各种小吃摊前热气腾腾。一个小摊后的姑娘笑眯眯地朝我开口:“姐姐,您是从云南来的吗?辫子真长呀。”
我愣了一下,随即笑了。今天我穿了件毛衣马甲,衬衣袖口镶着老绣片,戴了顶帽子,尤其那两条垂到腰际的大辫子,其实是我用一条长围巾编成的。
大概是这身装扮,在她眼里带了些别样风情。在这人潮涌动的网红地,因为一个小小的误会,得到陌生人一句亲切的搭话,心里不由得漾起一丝暖意。
走得累了,就在江边找了个茶摊,搬张竹椅坐下,点了一盏盖碗茶。茶是普通的茉莉花茶,但捧在手里,就多了一份安稳踏实。
江风毫不客气地呼呼吹来,带着嘉陵江上湿润的凉意,把额前的发丝吹得凌乱。
头顶上不时传来轰隆声,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那是轻轨列车,正穿梭在楼宇之间,是这座山城独有的、现代的交响。
江面上,游轮的灯火缓缓移动,让水面也泛起金色的波澜。
正出神间,灯光,倏然全亮了。
刚才还有些朦胧的建筑,一瞬间变得通体透明,金光熠熠。江水把这片璀璨全部收纳,揉碎了,又铺展开,漾成一片流金淌银的光海。
几天前在万州,夜游天生城,灯火楼台,大概也是类似的辉煌。
但只有在这里,在这江风、轻轨与茶香之间,才真正体会到那份独特的魔幻。
这美,是属于整座城的,却也是人为的;是古典的,却又是现代的。
我特意查过资料,过去的洪崖洞,是真真实实的吊脚楼群。那时的房子,是穷苦人靠着这面山崖,用木头、竹篾一点点“借”来的空间。
下面几根歪斜的柱子撑着,上面就是遮风避雨的家。那里有码头上扛包汉子洪亮的吆喝,有家家窗口飘出的真实炊烟,有夜里点起的如豆油灯,或许还有少女在江边捶洗衣物的棒杵声。
那时的生活,是贴近土地的,沉重而坚韧。不像现在,轻盈得像一场梦,一场专为取悦眼睛而生的、金色的梦。
这也没什么不好。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模样。过去的洪崖洞,是生活本身,粗糙而强大;如今的洪崖洞,是生活的点缀,精美而疏离。
它终究更适合现在的年轻人。他们来这里,不为寻找历史的痕迹,只为在习习江风中,看看这独一无二的夜景,逛逛有趣的店铺,吃一碗麻辣香甜的小吃,把青春的欢愉,寄托于这一片流光溢彩之中。
后来又去吃了火锅。走出十一楼,离洪崖洞不到一里地,一家藏在居民楼里的老火锅,远离洪崖洞的喧嚣,相对安静。滚烫的红油翻涌,比之前吃的火锅都要够味,真心好吃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