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提到,记录是反思的开端。反思首先是发生在观察的层面,其观察的对象就是你的言行举止以及所思所想。如果你把记录只是定位为观察功能,那就太小看记录这个环节了。
让我们来看《奇特的一生》,来感受一下记录的威力。
柳比歇夫于1890年出生于俄罗斯,是一名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毕生专注于学术研究,学识渊博。他生前发表了70来部学术著作,此外,他探讨地蚤的分类,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等,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有12500页打字稿。
你肯定会认为这样著作等身的人,一定是把所有的时间都贡献了研究。但事实让你大跌眼镜。
他喜欢游泳散步,读书,听音乐会,他精通4门语言,喜欢旅行,领略大好河山的美色,他甚至一年能够看65部电影,还会写影评,最最最让人吃惊的是,他每天竟然睡10个小时。
生活的丰富程度也是“秒杀”绝大数普通人。 是不是很感慨,他是如何做到的?
这神奇的现象,仅仅源于一个简单的习惯,他从26岁开始,就每天都写记录时间日记。
柳比耶夫时间记录法,可以概况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记录,即日期+事件+时间消耗的记录
1964年4月7日,分类昆虫学3小时15分,鉴定袋蛾20分,给斯拉瓦写信,2小时45分,植物保护小组开会2小时25分,休息等等。记录里是每天做的有意义的事件,包含工作及生活中有积累的事件,每天写上5-7行。
第二步:统计。柳比耶夫主要工作是科研,他将时间分成了两类,简单的说就是核心工作和普通工作。
虽然这两类时间都有记录,但是在每天的时间合计里,只总结第一类核心工作的总时长。熟悉时间管理的朋友,可能知道,这不是正符合了要事第一原则。此外,柳比耶夫还会进行月总结和年总结,来确定自己每项任务完成的总时长。
第三步:分析,根据总结出的数据,柳比耶夫会分析,重点工作的时长每月每年是否有增减,哪些工作耗费的时间多,哪些少,并分析原因。
第四步:调整,根据分析的结果,柳比耶夫会对未来的计划进行调整,以确定更合理的计划。
柳比耶夫从1916年开始记录时间日记,一直到1972年去世,他整整写了56年,我们粗略的估算一下,那他一生大概用了8万个小时在科研工作上。这个数字是多么的触目惊心!
柳比歇夫一定是一个把时间当作最重大资产的人,也是一个通过记录时间来管理自己的人。
缜密的记录对柳比歇夫的成就那是功不可没,就算面对儿子死亡的日子里 ,他依然保持记录。要知道没有记录,就没有后面的统计、分析、调整。 记录是一切统计分析的根基。
所以,我想再次强调, 记录不仅仅是反思的开端,更是反思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