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初夏时节,夕阳把大半个天空渲染得很是绚丽。俯瞰鹰厦铁路来舟站站场,一根根钢轨反射着淡淡的金属光泽,众多股道组成了壮观的五线谱。随着悠长的鸣笛声响,一列货车缓缓启动,在硕大的编组场里穿梭,犹如小舟行进在海洋之中。
来舟站繁忙的时候,又是客车又是货车,穿梭往来,昼夜不停,比现在繁忙、壮观许多!”铁路退休职工周光跃说道。
长期以来,鹰厦铁路是进出福建省的唯一通道。鼓浪屿海茫茫,鹰厦线山悠悠。福建人乘坐慢悠悠的火车,去往广阔天地打拼。“要下车的旅客请注意,来舟站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于乘坐火车进出福建的旅客来说,“来舟站”三个字是如此熟悉而亲切。
1957年,来舟站随着鹰厦铁路的开通而投入运营。位于闽江上游富屯溪畔,曾经是福建全省最大的列车编组站,堪称枢纽,所有过往列车都在此停靠中转、调换车头。当时省城福州处于铁路末梢,如果要从福州去厦门,必须先坐火车到来舟站,再转车去厦门。
周光跃21岁参加铁路工作,相继从事过扳道员、助理值班员、售票员、客运员等多个工种。1992年到2007年,周光跃作为派班员,承担客货列车运转车长的派班工作。“当时从来舟站出发,到福州、邵武、永安方向的车子多得很,工作忙得很,吃饭都是家里人送到岗位上,忙起来10多分钟解决!”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2000年之间,是来舟站的巅峰时期,春运期间每天在此停靠的客货车最多达180多趟。因为车站总是日夜不停地运转,当地人把来舟叫做“不夜城”。
来舟站还有一个时尚的名字:小香港。“短短几百米的站前路,两侧分布几十家商铺,主要是饭店、旅馆、小卖部,”老周回忆道。有一家叫做“黑皮卤味”的店面生意很红火,旅客都是整捆整捆买这家店的鸭脖,一捆有20根。
来舟商铺里不仅有丰富的当地土特产,还可以买到福州、厦门等大城市都没有的时髦服装、北京二锅头、上海大白兔奶糖等,来舟因此又被称为“小香港”。
铁路退休员工雍万俊,曾经担任K45/6次车的列车长。那个年代,这趟车是福建进京的唯一列车,福建南安做水暖器材、瓷砖生意的,晋江做服装生意的小老板们,因为在福州买不到所乘列车的票,就提前到来舟站买票乘车。
雍万俊印象最深的是,来舟站一号站台上,有特别大的厕所和洗漱池。客车抵达来舟站,列车员打开车门的瞬间,密密麻麻的旅客,很快就把站台所覆盖。列车在这里停靠20分钟,有的旅客在这里中转,有的则继续旅行。
旅客们抓紧时间上厕所、洗漱,舒展筋骨。等返回车厢时,往往会产生“上错车”的感觉:列车员们快手快脚,已经把凌乱的车厢整理得干干净净、“判若两车”。
1997年,横南铁路开通,福建有了第二条出省通道。此后,福建铁路发展摁下“快进键”,在全国率先成为第一个市市通高铁的省份;2018年,随着南龙铁路的开通,环闽动车线封“口”成形,高等级铁路首次将八闽大地连接在一起。
鹰厦铁路从“唯一”变为“之一”,来舟站也结束了“必经”的枢纽地位,将运送旅客的接力棒交给了高铁车站:2016年1月10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实行新运行图。当晚,随着K45次车缓缓驶出,运营了半个多世纪的来舟站,彻底结束了客运使命。
从普速时代的枢纽、“咽喉”,到新时代承担货车编组,迄今仍是福建省最大的编组站。来舟站老骥伏枥,继续履行货运功能,默默守护着包括中欧班列在内出入福建的货运列车。
2018年,周光跃退休后,选择从福州“归隐”来舟:“从小听着汽笛声长大,又在这里工作过很多年,有感情!”
周光跃取出心爱的铁路制服穿上,又戴好大盖帽。远处,传来火车启动时的“哐啷”一声,让老人微微一愣,紧接着利索地敬了个礼:“咱永远是铁路人!”
那个瞬间,或许是铁路生涯满满的回忆、浓浓的铁路情结,点燃了老人的激情。周光跃精气神十足,眼睛格外明亮,笑容格外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