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1小时,总计2170小时,第2101日
阅读《万历朝鲜战争》
自日军入侵朝鲜以来,位于半岛西南位置的全罗道,暂时还没有被战乱波及。四月份上半月,朝鲜国王李昖还没有从王京出逃时,全罗道巡查使李洸听说日军深入朝鲜腹地,便上书李昖,请求尽发全罗道之兵,北上勤王。李昖同意了这一请求,为此下诏褒奖李洸。
白光彦不把日军放在眼里,领命后便迫近龙仁,和李之诗各领 1000 人马登山,在距离日军营垒十余步的地方下马射箭。但日军埋伏了起来,从卯时(凌晨 5 时至早上 7 时)一直到巳时(上午 9 时至上午 11 时),任凭朝鲜军如何挑衅,就是不正面迎战朝鲜军。到了午时(上午 11 时至下午 1 时),朝鲜军稍稍松懈,埋伏在周围的日军突然全都杀了出来,他们挥动着日本刀,杀入朝鲜军中,左斩右斫,杀死了许多朝鲜士兵。李之诗、白光彦、古阜郡守李光仁、咸悦县监郑渊皆死于乱军之中,朝鲜勤王军的士气遭到重创。
这篇檄文的大致意思是,丰臣秀吉以自己的经历激励在朝日军,说他早年为人之下时,经常以少击众,凭借 500 人、 1000 人,就征服了日本,更不用说现在日军诸军率领着数十万兵马。在他看来,征讨大明非常简单;而且不单是大明,天竺、南蛮(西方国家)同样可以轻易征服。只是,他眼下因故不能亲自渡海,所以先派遣援军,不用多久他们就将渡海来到朝鲜。
“朝鲜国都表出势之众”加上未在“朝鲜国都表出势之众”编制内的日本援军,兵力估计为 57000 人至 59000 余人。加上丰臣秀吉一开始派入朝鲜的约 15 万日军先锋,日军在侵朝战争中的实际渡海人数,保守估计有 20 万人,这也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以如此庞大的兵力进行外征。
由于朝鲜军的兵力得到增强,而日军因分守泗川、固城、昌原,兵力分散,双方的强弱发生了转变。这种情况下,出兵攻打晋州的这一部分日军到了晋州对面的江岸以后,竟然胆怯地不敢渡江,直接掉头逃向泗川城。金诚一闻讯后赶了过来,与金时敏、郭再祐联合,一同追击日军,在泗川城外将日军击破。打了败仗的日军夜里弃泗川城逃向固城,与留守在固城的日军合兵一处。
由于咸镜道是朝鲜李氏王朝专门用来流放罪犯的地方,因此这里集聚了很多对朝鲜政府不满的人。日军的到来,对他们来说无疑是“解放”,这些人很快就成了叛民。因此,日军在咸镜道南部并没有遭到什么抵抗,这里在极短时间内被日军纳入了支配之中。
郑文孚的兴起,使加藤清正在咸镜道北部的统治遭到了极大的威胁与挑战。而在咸镜道南部,义兵同样挑战着锅岛直茂在当地的统治。原来,锅岛直茂的军队大肆掠夺朝鲜农民的粮食,实行苛政,引起了朝鲜农民的极大反感,于是有人就想要组建义兵进行反抗。
第三军团由黑田长政、大友义统二人率领,总兵力 11000 人。在日军制订的“八道国割”计划中,第三军团负责的是入侵并占领黄海道。黑田长政在入侵黄海道以前,找到了愿意与日军合作的朝鲜文人,使其撰写榜文,通报黄海道的士人、百姓放弃兵器投降日军,不得有所抵抗。
六月十六日,日军第三军团的数十个先锋来到延安城外,要求入城押运粮食,但遭到延安府使金大鼎的拒绝。金大鼎当即射杀了为首的日军头目,剩下的日军全部逃散一空。日军虽然退去,但延安城的朝鲜百姓对于延安府使击退日军一事流露出了很不满的态度。他们觉得延安府使轻举妄动,肯定会招致祸患,打算日军再来,就绑了延安府使,将他送交给日军
延安之战,终以日军的失败告终,此战也因此被朝鲜人称作“延安大捷”。此后,黑田、大友军放弃了此前打下的海州,再也没有余力攻打延安城。
庆尚道深山中的丰基、荣川、礼安、奉化、青松、真宝等郡,远离日军兵火侵袭,是一个战乱中的太平之地,被称作“福地”。许多庆尚道士人、百姓在这些地方苟且偷生,将妻子、家财藏匿于山谷中。只有一两个慷慨之士,号召群众组织武装力量反抗日军,但是反被享受久了太平日子的庆尚道士人、百姓责备,认为会招致日军侵犯。礼安郡的正九品官柳宗介见到士人、百姓如此态度,不胜愤慨,他怒发冲冠,带头招募义兵。招到几百人的柳宗介,在江原道与庆尚道交界的太白山上结阵。
在侵略朝鲜各道的日军军团中,第四军团最为顺利,几乎荡平了整个江原道以及京畿道、咸镜道的部分地区。继第四军团之后,本应叙述日军第五军团侵略忠清道的过程,但由于这一路军团的史料过于稀少,难以获悉情况,因而略去不谈。
虽然大明在军事力量上弱于朝鲜(当时日本对明朝存在很多误解,这是毛利辉元的错误认知),但大明比朝鲜更加庞大,因此日本要统治大明非常困难。
自此以后,由毛利军负责的日军后方补给线,被限制在庆尚道的釜山浦—密阳—清道—大丘—仁同—善山,不能再越过善山,将物资输送到前线的忠清道、京畿道等各道。前线日军与后方的后勤联络,由此被切断。同时,因为义兵的抗争,毛利辉元也在庆尚道遭到了极大的挑战与挫折。
七月十四日,丰臣秀吉接到了胁坂安治在闲山岛海战中失利的消息,他为此非常生气,狠狠责备了胁坂安治。但他又不得不向现实妥协,指示胁坂安治暂时停止海战,转而在巨济岛筑城,严设守备。同时,丰臣秀吉催促尚未开赴朝鲜的日本水军大将藤堂高虎速往朝鲜,又命羽柴秀胜以及肥前兵前往朝鲜赴救。
李舜臣原先的战略目标是捣毁釜山浦的日本水军据点,但是并未成功,因此此战可以视作李舜臣打的一场败仗。
《乱中杂录》将朝鲜水军的退兵,归结于鹿岛万户郑运的战死。而《宣庙中兴志》将退兵的原因,归结为日军在釜山浦修筑倭城,李舜臣知道难以攻克这一重镇,只好退兵,等待明军来援。《宣祖昭敬大王修正实录》则直接说李舜臣攻打釜山不克,只能烧毁日军 400 多艘空船,然后退兵。以上记载,都体现了朝鲜方面认为李舜臣的釜山海战是没有成功的。尤其是《宣庙中兴志》的记载,充分说明了无论朝鲜水军如何给予日本水军打击,也无法做到捣毁其据点、驱逐其出境,只能够等待明军施以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