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看了不少心理学方面的书。
这两天,身边的朋友也碰到一些健康状况的问题,所以就引发了如何活出自己,如何放下父母的期待等这些人生课题。
这个话题也是很多人在思考和追求的,我无意间翻到了《人生哲学100问》这本书,感觉一下子被吸引了。
以前觉得哲学离我们很遥远,有过接触的就是高中和大学时的哲学课,但也早已将那些知识点丢之脑后。
这本哲学书分为好几本,是一个系列的,从哲学的东西方文化结合发展以及进化演变等这些角度,以各个时代出现的影响人物为主线,将他们的哲学思想穿插其中,以此呈现整个哲学生态的演化过程。
今天看了两位,叔本华和尼采。
之前可能就读过他们的某些金句或者格言,但从来没有了解过这些哲学思想背后的逻辑以及他们产生的社会背景。
其实每一个时代都有他的使命,所以每一种思想都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对错来判断某一种哲学观点,只能说在当时的情景下,它是先进的、客观的。
当然社会一直在变迁,回过头来我们不可能去全盘的肯定那些思潮,但它们曾经产生的影响意义是深远的。
今天我看了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思想,我觉得他们中的一些东西到现在看来也还是精髓,值得我们好好的去琢磨。
印象特别深的是尼采的“精神三变”理论,书中这样描述:
童年时,父母对你说:“长大后,你应该成为一名钢琴家。”这是父母对你的期望。这时的你,还没有能力或者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你的精神状态处在“骆驼”的阶段,只能默默地听着父母的话。
随着你逐渐长大,你有了对自我的认知,你发现自己一点也不喜欢弹钢琴,你真正的兴趣是踢足球,于是你内心有了一种“我要成为一名足球运动员”的愿望。
此时,你的精神便走向了第二个阶段——“我要”。你从被动变为主动,你有了自己的愿望。但这时你成为一名足球运动员了吗?没有,你只是发出了这个呼声。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足球运动员?你的精神便要产生第三次改变,那就是走向“我是”——精神变为“孩子”。
这就是尼采最为著名的“精神三变”理论:从骆驼到狮子再到孩子,从“你应该”到“我要”再到“我是”。这里面隐含了极强的自我超越性,也是尼采对人类发展的一种期盼。人只有不断超越自我才能发现未知的自己,挖掘出自身的潜能。
这也很符合当下说的“人人潜能无限”,尼采当年就是用生命来诠释他提出的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