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凭着对语文的满腔热情,我改教了语文课,放弃教了20年的数学课,一头扎进语文的海洋里。
当时的感觉就是,语文是我的情人,暗恋了许多年,数学是我的丈夫,我终于离婚了,投入我情人的怀抱,我感觉很幸福,每天都很开心,那个时候,看见了尼采的这句话——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现在回忆起来,那时候像打了鸡血一样,晚上备课,白天上课,还要处理教导处的很多杂事,经常会有一些教学感悟,我要抽时间把它写出来。忙的不亦乐乎。可是反思自己的课堂有时候会有一种感觉就是徒有满腔的热情,但是找不到方法,就会有一种很无力的感觉,所以效果并不是很好。不过我和学生的关系是很好,我尽量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可能实际上,做的不是很到位,但是大部分的学生我都能关注到。
非常幸运的是那个时候北大培训非常的频繁,第一个学期是识字教学,我认真的听每一节课,听到一些好的方法,我就回来实验,慢慢的,我对识字教学有了一些感觉。
可是到第二个学期的阅读教学我就完全没有感觉了,我听每一节课的时候,我都感觉我是一个学生,我的评价的标准就是这个老师上课,有没有关注到学生,学生回答的问题?,他是如何接话的,如何引导的,至于他引导得是不是到位,是不是达到了他的教学目标,我就听不出来了。当时,印象最深的是李春龙老师的课,他的课不露痕迹,就像带着孩子玩儿一样,但是效果很好,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一种本领,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提高。可是李老师的这种,上课的模式,或者一些方法学不来,因为没有那样的功底。
到了第三个学期的群文阅读,我觉得更加困难了。我对群文阅读的这个理念特别喜欢特别支持,我觉得这对于孩子们语文素养的培养特别的有效。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其实我现在在看书的过程中间,差不多用的也是群文阅读的方法。我喜欢的书有两大类,一类是心理学,心灵成长方面,一类是文学作品方面,比如说文学作品类吧,我找同一个主题的,比如说曹文轩的书看了之后,就觉得里面有一些很相似的或者相关的东西,可以把它拎出来的,但是我没有办法把它具体化,没有办法把它挪到课堂上去。其实呢心理学和文学作品这两类之间呢也有一些关联,我自己可以发现,但是你要让我讲出来,我没有这个能力。
所以说,我对于语文很喜欢是一种热情,是一种感觉,或者说是一种直觉。你比如说在读一篇课文,根据我对课标的理解,然后再结合这篇课文,我觉得目标应该会有哪些点,然后参考教师用书上的标准,和他们设计的教学目标差不了太多,但是如何把这个目标通过在课堂上设计的一些活动来让学生们达到。这对于我来说有难度。
我觉得我需要找一个老师,系统的学习语文教学的一些理念和方法,并且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到一起。比如说,如何把用教学大纲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如何把教师参考书上面的目标落实到每节课堂。这单靠我自己的摸索,我觉得太难了,关键是没有章法,没有方法可循。我听一些大师级的课,我真的,觉得课很好,但是我学不到什么,最多了我就是学到一些评价语呀,或者是学到一些技能方面的一个点。比如说,讲完一篇课文,让孩子积累了一些词语,老师说,红彤彤的秋天,孩子说金灿灿的秋天……类似这种。
越来越觉得随着自己年级的升高,自己的热情不足以支撑自己的教学。
这个时候遇到了种子教师共同体,这是我的福气,我会非常珍惜这个学习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