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经历过家庭战争吗?
今天午休,我做了一个噩梦,是有关婆媳矛盾的。事情的具体细节,我醒后忘得七七八八了,不过梦里留给我的感觉我记得很清楚。我记得梦里的我很憋屈,醒来之后,内心有一阵强烈的恐惧感。
事情经过大致是:在梦里,我和先生在床上午睡,婆婆突然来到我家,闯进我的房间,并做了一件让我不太舒服的事情(具体事情记不清了)。我说了她几句,她就非常生气。等我起床后,她开始给我房间搞卫生,我看着她带着怒气的扫地动作,便跟她说,“妈,不用你扫地,我自己来”。结果,她面目扭曲、大声凶狠地对我说了些恶意满满的话,大意是,“我要是不扫地,以后还能在你们这儿讨到饭吃啊,到时候别怪我什么忙都没帮,直接把我扫地出门了都。”
当时,梦里的我心里很难受,感觉被欺负了,甚至被她一句话呛得愣住了、哑口无言。我只觉得,在梦里我还没做什么,只是对她所做之事表达了我的不满,便被她揣测得像是一个不敬公婆、无良无德、自私心狠的人。那些话语让我心寒,这种心寒,是感觉自己不仅被当作了外人,而且还被当作了“坏”人。对于从小养成讨好性格的我而言,被当作坏人,这是致命一击!
她当时的嘴脸让我想起了我的母亲,以前母亲也常常用这种态度来攻击、羞辱我,好像就因为她们是长辈,便怎么做都是对的,她们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作为晚辈的我必须顺从、不能去反驳。如果我做了让她们心生不悦的事、没有满足她们的期待,她们就觉得自己的威权被冒犯、反了天了,这种失控的感觉让她们心里很难受,于是开始贬低、攻击、羞辱我;有的时候,她们还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以牺牲者、贡献者的姿态,让我觉得有愧于她们,此时如果我胆敢违背她们、让她们觉得自己不对,她们便觉得我大逆不道、自私自利,然后不惜以恶毒的心思揣测我未来会如何“迫害”他们…
以前的我面对这样的情况,会感觉很受伤,甚至真的觉得自己有错。后来,我看了些心理学书籍,分析了他们行为背后的目的,得出她们会这么做大概有以下原因:一是,中国父母大多都有皇帝皇后梦,在家里想当那个至高无上的皇帝/皇后,他们享受这种高高在上的自恋感、权威感,渴望得到孩子们的顺从,如果孩子不顺从,那就是挑战他们的权威,必须接受惩罚——无论是雷霆雨露,还是棍棒伺候;二是,他们的内心有很多恐惧,他们害怕不确定感,而不听话、不顺从的孩子偏离了他们预想的轨道,让未来不知道会走向何方,因此他们担心未来会对他们不利,让他们到老了吃苦果;三是,他们自己大多无能,觉得未来靠自己是行不通的,必须要靠孩子才能过活。
这种自恋情感加上恐惧的弱者心态,使得他们在面对孩子的不顺从、不听话时小题大做,对生活中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上纲上线。
我讨厌这种为小事争吵的生活,也讨厌时不时陷入被人责备、羞辱、恶意揣度的境地,于是在我的力量和能力范围之内,我选择与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
02 在家庭战争中,谁胜了?
写到这里,我想到最近火爆全网的媳妇把孩子从高楼摔下的事件。很多人同情媳妇,觉得媳妇在面对把人逼疯的婆婆时心理压力太大;很多人责骂媳妇,竟然因为在婆媳矛盾中受了委屈而杀害自己的孩子,简直不配为母。
我不了解事情的始末和全部经过,不想轻易做出评价,而且我也未经她人之苦…
我只觉得,在这个悲剧中,没有赢家,都是可怜人。
媳妇是可怜的,她的内心大概是被婚姻生活尤其是婆媳争吵中的委屈、愤怒填满,身在人间,却感觉心在地狱,痛苦不堪以致想要毁灭一切(包括孩子)…
被摔的孩子是可怜的,他生在这样的家庭,又逢自己年幼弱小,既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又没有亲人的庇护。
在场幸存的孩子是可怜的,他们在年纪轻轻之时就目睹亲人离间、骨肉相残的悲剧,未来恐怕很难建立起对这个世界的信任。
婆婆也是可怜的,她尝到了失去至亲之痛,或许也可能会觉得自己成了间接的刽子手,助推了这件悲剧的发生,往后岁月还能否安眠?
这个悲剧太过惨烈,以至于身处事外的我们都觉心有余悸,为此我们热烈讨论,希望能理解家庭矛盾尤其是婆媳矛盾背后的规律,找到解决矛盾之法。
家庭治疗心理学认为,任何家庭矛盾的发生,都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家庭成员共同参与、互动的结果。家庭矛盾的发生,是整个家庭都“生病”的结果。身在其中,无人能独善其身。这样的家庭要想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整个家庭的成员都需要进行一定的心理干预。
目前,我们国人大多认为,婆媳矛盾就是婆婆或者媳妇的问题,而其他家庭成员好像是不相关的人似的。这种事不关己的意识,只会使家庭矛盾越演越烈。当然,还有一些情况是,其他家庭成员缺乏处理的技巧,结果导致家庭矛盾继续发生。
03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家庭矛盾问题,说到底是人际关系的问题。
畅销书《被讨厌的勇气》中指出,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际关系问题是一切烦恼的来源。要想拥有好的人际关系,我们需要学会自我接纳、课题分离、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首先,在与他人相处时,我们要学会接纳自己,无论是自己好的一面还是不好的一面,都要接纳,看到自己的不足后不自轻自贱,使其努力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意识,即每个人都有缺点。
其次,我们要学会课题分离,分清哪些是我能左右的事(或者叫课题),哪些是我不能左右的、对方的事情,我们不能让对方干涉自己的课题,也不要去干涉对方的课题。如此,我们会少了很多越界行为,多了很多轻松、愉悦。这一点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我们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对方身上。
第三,我们要学会无条件信赖他人。这里的无条件信赖不是价值观层面上的要求、命令,而是一种手段。我们要想与某个人建立深厚的关系,就需要无条件信赖他/她。通过信赖、关心、鼓励对方,对方能感受到我们是他的伙伴而非“敌人”,我们便能逐渐建立起深厚的情谊。
第四,我们需要对他人产生贡献感。这种贡献感不是来源于道德式的自我牺牲,而是真心感觉到自己能帮助到他人、对他人有用,无论我们是通过做善行、还是讲善言,或者只是单纯地站在他身旁给以无形的支持。
家庭关系作为人际关系中的特别重要一类,需要我们花更多的心力去实践这些手段、方法,尽管做起来可能会感觉困难。但是,我们仍然要下定决心、鼓起勇气去行动,改变令人糟心的现状。
我只希望,往后的余生,我们都能尽力活在富足充盈、接纳自我的心态里,活在与他人保持边界、轻松愉悦的氛围里,活在彼此信赖、深情厚谊的温暖里。
我说了这么多,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