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被一阵悦耳动听的闹钟声叫醒,拿起手机一看,不到5点。大脑快速反应,这不是我的闹钟,是吕先森的。
赶紧推他起床,叫是叫不醒的。推他的过程中,问东西收拾好了吗?吕先森半睡半醒地回应“收拾好了。”继续睡。
记得昨晚吕先森说,早晨需要6点出门。今天出差,需要早起。想着他平时的洗漱时间,还来的及。睡会儿就睡会儿。
可我没有了睡意,其实是不敢睡。想着一会儿还要叫他。就这样又叫了两次,还在睡。
又过了会儿,吕先森突然起身。回头对我说到:“怎么都这个点了,这么晚。你怎么不早点儿叫我?”(埋怨的口气)
我本能回应:“我叫你了,叫了四次。”
吕先森:“这是什么日子,情况不一样,你得把我叫醒啊!”
我这时也清醒了,突然意识到,吕先森这是把自己的事情“押宝”在我身上了。更意识到,我们都在抱怨。
昨天开启了《不抱怨的世界》阅读。没打算看这本书,但计划看的书不想看,随心而动。翻阅开来,沉浸其中。
序言中,作者提到,他把安杰卢博士的“如果你看不惯某种东西,那就改变它。如果你无法改变它,那就改变你自己的态度。不要抱怨。”作为座右铭。
看到这句话,很受触动。日常深有感触的是,我们不能改变别人,可以做的是改变自己。但这里有个问题,我们改变自己,是不是心甘情愿的?
于我而言,我只是知道要改变自己,但改变毕竟不容易,很多时候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不情愿的。因为改变,意味着有痛苦。如何破茧成蝶,是需要重新思考的。
说回改变自己,不要抱怨。尤其四个字“不要抱怨”,仿佛看到这几个字,就给了我力量。
一天的能量、精力消耗,到了晚上,尤其晚上10点之后,我的情绪起伏波动明显。以往,因加加晚睡,在床上撒欢的闹,让我烦闷不已。容易出现情绪失控。
昨晚带着“不要抱怨”的觉察,再次面对晚睡的加加,多了一份理解。
中午本要睡着的加加,因为一阵莫名的门铃声被吵醒。随后了无睡意。再睡是下午2点半,醒来4点多。可想而知,晚上自然早睡不了。
晚上睡前上床后,让他睡,没有睡意,两岁多的小朋友精力无限,不闹也不正常。
多了一份理解后,再面对加加的玩闹,我配合他。不像以往,想着去压制。在良好的互动下,加加带着美好的心情入眠。
说回到我和吕先森。我意识到我们的情绪和抱怨。立马停止无效沟通。快速思考,如何节约时间。
吕先森主动让我帮他准备早餐。我在准备早餐和他吃早餐期间,帮他准备好了要带的衣服、充电器、以及其它物品。
说一个插曲,早晨起来后的着急,主要是因为吕先森根本没收拾东西。早晨问他,他的回答,是无意识的(尴尬)。
最后我们一起查看一遍,确定没有问题。
吕先森出门前对我说:“幸好有你,帮我准备好了东西。”
听到这句话,再回看前面的那句,天壤之别。核心就在于“面对问题,我们的态度。”
正能量和好状态是会传递的。吕先森6点多点儿出发了,安安小朋友这时醒来,不要睡了。
我告诉他,时间还早,可以再睡会儿。他想的是让我快点儿送他去上学。
想着幼儿园开门时间,结合着加加早睡周期,祈祷送安安时,加加要好好睡。
7点前,把安安送到了幼儿园,我也回到家。这时的加加在熟睡中。感恩。
“不抱怨,连续21天”,我要践行。依照《不抱怨的世界》说法,我现在属于有意识无能力阶段,定会在抱怨、意识到抱怨、不抱怨,抱怨这样的状态下来回调换,过程会痛苦,很多人会在这个阶段放弃。
我要去尝试,因为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