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题:根据课程知识,做一份计划,写出自己对写作的期待,对自己未来的写作方向进行定位,并作出具体的行动计划,不要假大空,必须详细而具体。
长期以来,自己都处于盲目写作的状态:灵感来了,就写一下。心情好了,就写一下。有时间了,就写一下。
虽然曾经写过的文章也被采用过,被表扬过,但写作对于我来说,还是一件很烧脑的事情。
从内心讲,自己是想要有所突破的。
如何突破呢?
我给自己的第一个定位是:
让写作不再成为一种负担!
让自己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想写就能写!
具体操作如下:
1、每天摘抄自己喜欢的一句话,或者一段文字,并进行仿写。
2、每周选一篇优秀的文章,进行仿写。
3、每个月精读一本书,并完成5篇拆书稿。
暂时就这些,一开始,目标不想定太高,怕自己做不到。
如果坚持三个月,写作能力明显改善后,再调整方案。
另外,按照释若老师的方法,对自己进行了一个自画像,个人认为在育儿领域和女性成长领域可以有所突破。
因为总是有身边的朋友向我咨询:
婆婆总是在孩子面前说自己坏话,怎么破?
要不要上早教?哪种早教好?
如何给孩子进行英语启蒙?
爱上比自己大的男生,要不要在一起?
……
总之,我自认为自己比较擅长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每次都能够很好的对朋友进行心理疏导。
希望以后自己在这方面的领域进行深耕,形成更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具体操作如下:
1.阅读书籍的原则上,以育儿、女性成长方面的书籍优先。
2.在悟空问答上,申请育儿领域创作者的标签。目前已经坚持半个月。
3.一稿多平台,全面开花。目前已有的是简书,微信公众号,头条号。后期准备申请百家号。
4.和雪梅老师的团队一起,经营头条号“妈妈一块向前冲”。
第二题:阅读一本书,根据课程知识,写一篇讲书稿或者拆书稿,讲书稿字数为7000-8000字,拆书稿一本书写5篇,每篇字数1500-2000字。
《刻意练习》讲书稿
各位书友,欢迎大家订阅我们的读书专栏:寒萱子和您一起来读书。2019年,寒萱子邀请您一起来读点书,写点文,做一个有情怀的人。我是主播寒萱子,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书籍是美国作家安德斯•艾利克森所写的,一本带领大家从新手到大师的书籍——《刻意练习》。本次的分享由我来为大家撰稿解读。 讲读这本书一共7093个字,大概需要21分钟。
传统的认知认为:那些在某些领域取得卓越成绩的人,都是天生就具备了某些方面的才能,这类人只占有少数比例。而对于大多数的普通人而言,根本不可能达到顶尖的境界和高度,因为天生就不具备那样的才能。
我们也曾听到这样的话:孩子成绩的好坏,60%取决于父母的遗传基因。那么,是不是就没有必要去努力了呢?即便怎么努力也无法超越那些天生就有学习天赋的孩子。
《刻意练习》这本书里,就是打破了这种传统的认知。作者认为,大脑是可以训练的,而训练可以创造一些我们以前从未拥有的技能。我们可以通过训练,让自己拥有更大的力量来控制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被命运所主宰。
这本书的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Anders Ericsson, Phd)是“刻意练习”法则研创者,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康拉迪杰出学者。他曾出版过一系列关于成长励志方面的书籍,比如,《从平凡到卓越:前景与局限》、《通向卓越之路》、《剑桥专业特长与杰出表现指南》等。
他专注于研究体育、音乐、国际象棋、医学、军事等不同领域中的杰出人物如何获得杰出表现,以及“刻意练习”法则在其中的作用。他是该领域世界顶级研究者之一。
以上就是《刻意练习》这本书的简要概述和作者的简要介绍。
听完这些,你是不是对刻意练习充满了好奇,对自己的人生又充满了希望呢?
那么接下来,我将会从三个方面,为大家讲述这本书中,关于刻意练习的精华内容,带领大家一起走进从新手到大师的神奇之路。
第一部分:天才真的存在吗?
我们经常听到有家长评价自己的孩子:我家孩子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怎么逼都不肯学,何必浪费那个时间和金钱呢?那些天生就会读书的孩子,没人管,他也能自己学得很好。
当你听说,有的人4岁就会弹奏小提琴,童年时代就写出多部曲名;
有的人能瞬间记住几百个随机数字;
有的人能一秒内说出某个日子是星期几;
有的人入行仅1年就获得世界跳高冠军;
……
你一定觉得,这些奇迹肯定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那些才华出众、卓越不凡的人,从出生起,就智商过人,遗传基因好,而普通人根本不可能做到这些!
《刻意练习》这本书的作者艾利克森并不这么认为,他通过几十年的潜心研究,观察了一系列行业及领域中的专家级人物,比如,运动明星、国际象棋大师、顶尖小提琴家、记忆高手、拼字冠军、杰出医生等。,最终发现事情的“真相”。
吉尼斯世界纪录一次又一次的被打破。拿跳水运动来说,如今,空翻两周已经成为跳水项目的入门级别动作。可这个动作,在20世纪初,被专家认为是很危险的动作,甚至建议未来奥运会禁止跳水的项目。
是现在的跳水天才变多了吗?
显然不是!
不光在跳水领域,在文学领域,音乐领域,都不断涌现出超常能力的人才,《最强大脑》的节目已经向我们淋漓精致地展现了这些人才的超凡能力。如果这些人穿越到过去,会被当时的人认为不可能!
《刻意练习》的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认为:这些杰出人物拥有这些超常能力的背后,并没有秘密可言,唯一的秘诀就是:练习!大量的练习!
同时,作者推翻了“1万小时”理论,认为这种成为天才的练习必须是有效的“刻意练习”,而非无效的反复练习。
事实上,很多家庭主妇做饭超过了1万个小时,但却并没有成为烹饪领域的高手。
我们从读书起便开始写字,早就超过了一万小时,却没能成为书法家。
没有刻意练习,我们做的仅仅是简单的重复而已!
书中通过天才音乐家莫扎特的案例来证实了这一点:天才,都是通过刻意练习了的。
著名音乐家莫扎特可谓音乐神童。在很小的时候便会弹奏大提琴、古钢琴、以及小提琴。6岁开始作曲,8岁写出第一部交响曲,11岁写出一部宗教剧和几部键盘乐协奏曲,12岁创作了一部歌剧。从6岁开始,便跟随父亲和姐姐,进行欧洲巡回演出。
这样的成绩,放在在18世纪的欧洲,的确十分罕见,但在今天,我们通过网络,可以看到,许多不到6岁的孩子,已经能够演奏出比成年人更高水平的曲子。在许多童星选秀的节目里,哪个孩子不是才高八斗,技艺过人?
无论是出生在18世纪的小莫扎特,还是当今社会的“小神童”,他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父母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便开始了高强度的训练。
莫扎特的父亲本身就是一名作曲家,只不过没有什么名气,他和众多家长一样,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都寄托在了自己的孩子身上。莫扎特早期所创作的曲子,据说实际上是由他父亲一手写出来的。
莫扎特的父亲把当时一些不太知名的曲子作为创作练习布置给莫扎特完成。莫扎特真正创作的第一首曲子,是在他15岁的时候完成的,那个时候,他已经在父亲的指导下经过了10年的刻苦训练。
包括著名钢琴家郎朗也是一样。
郎朗的爷爷是一名音乐教师,郎朗的父亲郎国任也是一名二胡演奏员。朗朗父亲对儿子钢琴训练的要求十分苛刻。朗朗曾经说,父亲对他的重压成就了他今天的钢琴梦。
每天晚上父亲都要问他当天练了多长时间。如果郎朗的回答不能令父亲满意,郎朗就必须放下正在做的任何事情,马上回到钢琴边去。父亲对朗朗说,“你要每日每夜的练习。你要尽你所能成为最好的钢琴家,除此之外你什么都不要想。”
青年作家蒋方舟7岁开始写作,9岁就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并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那么,是不是蒋方舟天生就具有写作方面的才能呢?事实上,蒋方舟的妈妈也是一名作家。入小学的时候,蒋方舟就被妈妈告知:“法律规定,每个小学生毕业之前必须出版一本书,否则就会被抓紧警察局。”与此同时,蒋方舟的母亲还要求她每天都要写点文字,并在内容上要求达到出版的质量。蒋方舟说,自己在小学时期用来写作文用的笔记本,堆起来有她整个人那么高。
所以,《刻意练习》这本书中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观点:尽管刻意练习的原则是通过研究杰出人物发现的。但这些原则本身,可以由任何立志于改进任何事情的人们所使用。
如果你将自己的能力不行归因于没有天赋,那么,你只不过是为自己的懒惰找了一个看似合理的借口。
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那些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
第二部分:刻意练习真有那么厉害吗?
也许有的人会说,我觉得我自己练习了呀,怎么看不到显著成绩呢?
实际上,很多时候,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你努力的方法不对。
正所谓:方法不对,努力白费!才会出现那么多“看起来很努力的人,却没有什么成绩的人”。
刻意练习为什么能够帮助我们去完成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呢?
刻意练习与其他的普通练习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在《刻意练习》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两个概念,第一个概念是大脑的适应能力,第二个概念是心理表征。
先来说说大脑的适应能力。
作者认为,一个人遇到的挑战越大,大脑的变化就越大,学习也越高效,但是过分逼迫自己,可能导致倦怠,因此,处在舒适区之外,却离得不太远的挑战,能使大脑的改变最为迅速。
作者认为,无论是我们的大脑,还是我们的身体,都拥有无限的适应能力。
书中举了一个引体向上的例子,一般普通的相对健康的男性,通常可以做10个到15个引体向上,如果进行了训练的话,可以做到40个到50个引体向上。但在2014年,一位捷克人在12小时之内做了4654个引体向上。这在普通人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事实上,人们身体的爆发力和耐力都远远超过自身的评价。
有新闻曾经报道,一个人曾经因为车祸导致他双腿无力行走,怎么治疗都无法康复,每天只能坐在轮椅上度日。有一次,他和往常一样,推着轮椅转悠,突然听见有人对他喊,轮椅着火啦,这个残疾人顿时从轮椅上蹦起来,撒腿就跑,直到跑到很远的地方,他才发现,自己的双腿竟然能够站立了。
所以,人们在心无杂念,集中心智的时候,爆发出来的潜能是我们自己都无法估量的。
刻意练习就是要像训练肌肉那样,训练我们的大脑,把调我们大脑的适应能力调动到最大。因为人类身体的原因,人们生来就偏爱舒适的状态。但刻意练习就是要求我们跳出这个舒适区。
当然,我们在跳出这个舒适区的时候,切记不要发力太猛。比如,对于一个长期都不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突然让他去挑战马拉松,那只会让身体受伤。
大脑和身体一样,对于在舒适区以外,却离得并不太远的“甜蜜点”上的挑战,改变将是最迅速的。如果我们要参加马拉松,至少要从每天跑1000米开始,然后慢慢加大训练的强度。
再来说第二个概念,创建优化我们的心理表征。
刻意练习这本书中说道,在任何一个行业或领域,技能与心理表征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良性循环,也就是说你的技术,你的技能越娴熟,创建的心理表征就越好,而你表征越好,就越能有效的提升技能。
什么是心理表征呢?
简单点说,我们一提到鱼香肉丝,我们脑海中便会浮现出鱼香肉丝那盘菜的样子,那盘鱼香肉丝的样子就是我们在脑海中的一个心理表征。
有的人,心理表征更为具体一些,比方说,他的脑海中浮现的是鱼香肉丝这盘菜,使用的什么原材料?做这盘菜需要哪些步骤?
《刻意练习》这本书里面提到,每个人都拥有并使用心理表征,心理表征是我们生存的基本要求。没有心理表征,我们根本不知道如何去走路,不知道该怎样说话,更无法理解别人在说什么。
刻意练习的过程,就是让我们优化心理表征的过程。
对于一名司机来说,心理表征能够让他更高效的将车驾驶到目的地;
对于一个棒球运动员来说,心理表征能帮助他更准确得判断对手的发球意图,从而做出正确回应。
电影《飞驰人生》里的赛车手张弛,虽然失去了五年的赛车资格,但在这五年里,他每天都会进行赛车的模拟练习,每天都在自己的脑海里演练巴音布鲁克的赛道,能准确记住赛道的1462个弯道,他清楚的知道,什么时候要外进外出,什么时候要慢进快出,以至于在后来复出比赛的时候,导航员因意外受伤临时不能上场,他依旧能够在没有导航员的情况下,独自一个人完成整场比赛,并创造了记录。
取得这样的成绩,正是因为张弛通过五年的刻意练习,改变了大脑中的神经回路,创建了更加高度专业化的心理表征。
所以,刻意训练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大脑的适应能力,挖掘我们身体的潜能。同时,创造完善我们的心理表征,让我们的行为更专业。
前面我们已经对《刻意练习》这本书的第一部分精华和第二部分精华进行了讲解。
下面我们来为大家介绍本书的第三部分精华内容:刻意练习该如何运用呢?
《刻意练习》这本书中提到,刻意练习与其他类型的有目的的练习相比,存在着两个重要差别。首先,刻意练习需要一个已经得到合理发展的行业或领域,其次,需要一位能够布置练习作业的导师。
也就是说,当你选择一个领域进行刻意练习,这个领域必须是要有一定评判标准的。即可以把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进行一个量化。
比如说,你要练习写作,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是成为签约作者,还是写一本属于自己的原创书籍?
有了这些量化的评判标准以后,你需要的,是一个能够指导自己完成整个刻意练习过程的导师。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要成为签约作者,那么导师就会按照签约作者的要求,给你布置任务,帮助你具备签约作者的能力。
大量的研究表明,我们要进行正确的刻意练习,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点,就是要进行有目的的练习。
第二点,就是寻找一位好导师。
第三点,就是要有反馈机制。
第四点,就是要保持动机。
先来说第一点:有目的的练习。
事实上,很多人的练习,是盲目的练习,也就是所谓的“天真的练习”。
天真的练习,基本上都是反复的去做某一件事情,并且指望只靠那种反复,就能够提高自己的表现和水平。
而有目的的练习呢,是要给自己定一个短期的目标。
比如说你要记圆周率,天真的练习就是每天重复地记固定数量的数字,日复一日地重复记忆,只不过是让你将那串数字记得更熟悉一点而已。
但有目的的练习不同,有目的练习的做法是,你每次会给自己增加数量。今天记住了20个数,明天尝试记21个数,后天尝试记22个数,你每一次都比上一次多记住一个数字。
有目的的练习可以帮助你“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以至千里”,最终达到一个长期的目标。
再来说到第二点,找一位好导师。
前面我们说到,导师的作用是给你布置训练的作业,能够帮助你更快的达到目标。那么在不同的时期,就应该给自己找不同的导师。
比如说,我们送孩子去学英语,在启蒙阶段,我们就需要找一位热情的、懂得幼儿教育的英语老师,帮助孩子进行启蒙即可。
等学到了一定的程度,启蒙老师的教学方法就不太适合孩子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更换一个更适合的老师,才能帮助孩子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大家都看过吧?电影根据印度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的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曾经的摔跤冠军辛格培养两个女儿成为女子摔跤冠军,打破印度传统的励志故事。影片中可以看到,辛格担任了两个女儿的导师,对女儿进行强化训练。甚至在女儿去专业体校集训之后,辛格仍然没有忽视对女儿的教育。当他发现体校老师的那套教学方法和理念行不通的时候,便让女儿天不亮就溜出学校,亲自对女儿进行校外的技术指导,最终让女儿在比赛中赢得冠军。
也许有人会困惑,我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导师怎么办?
在《刻意练习》这本书中,作者以富兰克林的例子,做了详细的阐述。
富兰克林在写作的时候,并没有老师教他该如何去练习写作。他只是被《观察家》这本杂志里面的文章所吸引,于是,决定自己也要写出那些漂亮的文章。
富兰克林是怎样进行练习的呢?
他首先是进行了观察。
观察文章中的句子措辞,然后自己去进行仿写,写了以后,将自己写的内容与原文中的内容进行对比,并进行纠正。
他练习写作的第二步是改写。
在进行仿写的基础上,他仍不满足于自己的写作水平。于是,他想出,将文章中的句子,改写成诗句。改成诗句以后,放置一段时间,当他完全不记得原文中的那些文字的时候,他再将自己改写的诗句,改写成散文。
同时,为了提高自己的逻辑能力,富兰克林还把杂志里的文章句子顺序全部打乱,放置一段时间,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自己再来重新给这些凌乱顺序的文字排序,组成一篇新的文章。
富兰克林的例子告诉我们,即使在没有导师的情况下,我们依然可以给自己找到一个优秀的范本,然后我们去对范本进行模仿,通过模仿,找出自己的差距与不足,从而进行相应的改进。
刻意练习的第三个要点,反馈。
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反馈的目的,就是让我们能够在自己的行动中,找到不足之处。
这一次练习究竟是好还是坏,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都需要通过反馈来给我们后期的训练进行指导,及时纠偏。
正如一个正在执行减肥计划的人,家里是一定要放一把称,每天用来称体重的。
用玩游戏来举例。我们玩一局游戏,是胜还是败,结果马上就能知道。立即回馈的好处显而易见,赢了,成就感满满;输了,激发我们立即调整行动,再次进行挑战。
因此,立即回馈是能让我们持续开展动作的必要条件。为什么很多人在一件事情开始的时候雄心勃勃,没坚持多久,就放弃了,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没有得到立即回馈。
刻意练习第四个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持动机。
我们在之前,进行了给自己选定的目标,然后选了一个好的导师。那么如何让自己的这个动机,一直能够持续下去呢,为什么那些成功的人总是能坚持下来,而失败的人总是更容易放弃呢?
在刻意练习这本书中,谈到了保持动机的两个组成部分,本书作者认为,你要保持动机,要么强化继续前行的理由,要么弱化停下脚步的理由。
你在进行刻意训练的时候,不妨想一想,我们是不是真的强烈渴望做这件事情?如果没有这种渴望,我为什么又要进行练习呢?
与此同时,反馈机制就是在这个时候起了作用,一旦我们的练习到了一段时间,并且可以看到结果了,就会产生成就感,这种技能本身就可以成为我们持续持续下去的动机。
这就是强化动力。
同时,我们还要找出那些干扰我们进行练习的理由,并且想办法去弱化。
比如,当你写作的时候总是容易被突然的一个来电打断思绪,你不防选择关机,或者将写作的时间调整到来电频率小的晚上或者清晨。
如果你想要晨练,却因为赖床的习惯,导致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你不防尝试晚上早点睡觉,或者把跑步时间调整到晚上。总之,要将干扰练习的因素进行弱化。
总之,刻意练习可以作用到方方面面。我们在工作中进行刻意练习,让练习变成我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提高我们的工作技能。我们在生活中进行刻意练习,让我们的梦想变得可能。
好啦,说到这里,今天的内容就为大家介绍的差不多了,下面我来为大家总结一下今天的精华内容。
首先,我们讲了《刻意练习》这本书当中的第一部分:天才真的存在吗?
大量的事实研究表明,天才并不存在。
每个时代的天才,不过是他们比其他人更懂得去的刻意练习而已。尤其是所谓的“神童”,也只不过是起跑线比别人更加提前了。
随着时代的进步,不同行业或者领域的人们投入训练的时常在稳定增长,同时,训练方法也日益提高。因此,我们看到“天才”变多了。
书中的第二部分精华:刻意练习,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一万小时”理论认为:人们只要在某个领域练习达到一万小时以上,便能够成为这个领域的高手。
刻意练习推翻了“一万小时理论”。
家庭主妇每天做饭,早就超过了一万小时,仍然成为不了烹饪高手;
人们从读书起便开始写字,天天写字,早就超过了一万小时,却仍然写不出书法家的水平。
有工作10年的老员工,能力却不及入职2年的新员工。
如果不经过刻意练习,那么即便达到了一万小时,也是毫无意义的简单重复而已。
刻意练习与其他练习不同之处在于,它更强调跳出舒适区,扩大人体大脑的适应能力,优化人体的心理表征能力,从而挑战不可能。
通过刻意练习,我们甚至可以在不到一万小时的时间里,超越那些没有经过训练的人。
第三部分精华,刻意练习该如何运用呢?
刻意练习强调四点:一是有目的的训练。二是有一名好导师。三是要有反馈机制。四是要有保持动机。
与盲目训练相比,有目的的训练能让我们更快地达到想要的效果。
好的导师能正确地给我们布置刻意练习的作业。
反馈机制能让我们及时地了解行动的效果,进行及时地调整和纠正。
保持动机能让我们的行动持续进行,不半途而废。
好了,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了。感谢大家的聆听。愿大家都能通过刻意练习,让自己不可能的人生变得可能。
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