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阅读了刘震云的短篇小说《塔埔》,这部小说发表于1987年《人民文学》的第七期。
《塔铺》主要通过一个复员军人回乡后参加高考复习的经历,讲述了几个农村青年为改变贫困的命运而准备参加1978年高考的辛酸故事。表现了生活在历史变革时期的农村青年试图用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奋斗过程。小说风格朴实,通过对几个令人难忘的情节和细节的刻画写出了底层生活的贫苦与无奈,也写出了穷人在绝望中相濡以沫的真情。阅读这部小说,让我潸然泪下,也学习到了小说人物形象和情节推动的一些知识。
一个好的故事,开端常常始于变化,《塔埔》也不例外。小说伊始作为主人公的“我”从队伍复原回到家里,几乎一无所有,面临着发展的问题。
对于一无所有的农村底层青年来说,高考可能是风险最小的一种改变命运的方式,幸运的是,这一年也恰巧恢复了高考。然而即便如此,家境贫寒的“我”也并不是随心所欲就能参加的,爹出于对现状的考虑,不同意我参加高考,因此这个机会就显得特别宝贵,而“我”也遇到了第一个障碍。
读者带着“我”能否进入复习班参加高考的疑问进入到了文本的阅读之中,于是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这样写的好处是很快的交代出时代背景以及人物的处境,交代出人物将要面临的挑战,从而快速的抓住读者的心,让读者和主角站在一起,为主角命运的发展捏一把汗。
小说通过对话的形式解决了“我”遇到的第一个障碍,文中写道:
爹问:“你来时带了多少复员费?”
我答:“一百五。”
爹朝门框上啐了一口浓痰:“随你折腾去吧。就你那钱,家里也不要你的,也不给你添。考上了,是你的福气;考不上,也省得落你的埋怨。”
就这样,“我”来到镇上中学,进了复习班,准备考大学,争取到了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这次机会也为故事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接着,情节自然而然展开,“我”来到复习班成为班长,遇到了同学王全、磨桌、耗子。
在《塔铺》这部小说里,遇见不是简单的认识这个人,而是遇到的同时就立刻勾画出了三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并有了深度的交流。王全已成家,还有妻小,“脑筋最笨、功课最差”,却想通过高考改变底层社会的不良风气;磨桌个子矮小,从割小麦的麦场逃避到考场;耗子是四人中物质生活最丰盈的,他是官宦家的子弟,没有压力,长相帅气,是为追求一个叫悦悦的姑娘而来。
刘震云通过安排复习动机的活动快拉进了四个人的心理距离,为读者快速的呈现出了四个个性差异非常大的角色,让读者能最快的记住角色的定位,并熟悉这些角色。
最后小说落脚在“我”的动机上,文中写道:假如我像王全那样有老婆,我不来复习;假如我像“耗子”那样正和一个姑娘谈恋爱,我也不来复习;正是一无所有,才来复习。再一次的说明了高考这个机会对于底层农村青年的宝贵性,让读者悬着一颗心进入到接下来的章节之中。
通过拆解,我学习到:
①吸引人的小说开头常常始于变化和困难。
②小说在克服障碍中推动情节。
③小说在情节展开中塑造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