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两人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两人交换,每人不但有了两种思想,相互碰撞还会升华出第三种思想!集体备课是教师智慧共享的一种有效形式,可以充分地发挥团队的作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育质量。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有些教师思想认识上的不足,加之学校组织上的不力,使得不少学校集体备课流于了形式,甚至走入了误区……
一是“集“的误区——目的不明确,人“集”心不“集”
许多教师认为集体备课就是大家坐在一起,说说本课的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诸如此类的常规性东西,而这些东西,很多教师早已是轻车熟路,烂熟于心,觉得没什么可“备“的,因而,三、五分钟象征性的“讨论”一下,草草了事。更有甚者把集体备课看成聊天的大好时光……因此,集体备课,人虽“集”在一起,但“心”却各异,对备课内容认识不到位,准备不充分,缺乏对教材、学生和教法的独到思维和追问,因而研讨起来就没有“思想”的交换,没有思维的碰撞,导致了集体备课成了走过场,在低水平上徘徊和游荡!
二是“备”的误区:内容不具体,“集体备”变成“集体不备”
很多的集体备课都实行主备人制度,但在实行过程中,主备人却往往演化成了“独备人”,一个人讲完了事,大家“出工不出力”,很少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意见。集体备课演化成了“听”备课。
还有的把集体备课演化成轮流备课。过去无集体备课的时候,教案要求必须手写,每个人都要在教案本上写一遍。实行集体备课后,允许使用打印稿,于是大家“分工协作”,轮流备课,甚至从网上下载,然后复印分发。“集体备课”变成了“集体不备课”。
如何引领教师走出集体德备课的误区?让集体备课发挥其应有的效力?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种应对策略:
一是建立且实可行的集体备课制度
每学期开学前,学校委派骨干教师,制订出本学期的集体备课计划,将备课内容进行分解,责任到人,明确分工,明确要求,让主备教师明确主备“主”什么?让听备教师明确“听”什么?“研”什么?使每位教师做到心中有数,集体备课时以便有的放矢。
二是优化集体备课的具体实施程序
实施过程是集体备课的最关键环节。我们实行“三环节”集体备课模式:(1)集体讨论,达成共识。由备课组长组织本组教师,按照预定的集体备课时间、内容、要求,讨论交流教学策略、活动设计、达标试题等,每个成员各抒己见,求同存异,达成共识,形成“共案”。(2)个人复备,因材施教。集体备课不是,不是 “一包到底” ,“千人一案”,它只是提供了一个框架式的可操作性范式。在“共案”的基础上,每位教师要根据个人的理解和特长、学生的实际情况,二次备课,因材施教,采用最适合个人和最适合学生实际的最有效地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设计出“匠心独具”的个性化教案。(3)教学观摩,研讨升华。学校和各教研组、备课组,有计划地进行教学观摩研讨活动,组织老师开展听、评课活动。听评的主要方面一是看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有集体备课“共案的影子”,二是看是否有教师个人独具匠心的创造性设计。听评之后,所有参与教师都要对个案进行反思,撰写相应教学后记,将感性经验升华成理论认识。
三是完善集体备课的考核评估机制。
检查评估是集体备课质量的保障。我们的检查评估重点有三:一是看教师的教案有无集体备“痕迹”,即教案是否是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形成的;二是看教案是否有个人的“创新”,即在“共案”提供的基本范式下,符不符合本班学情,融没融进个人的特征;三是看教案的实用性,即看教案和课堂教学的“连动性”。看教案和教学过程是否相对一致,教学效果是否鲜明。如是检查,即保证了备课是必须是集体智慧的体现,又促使每位教师要充发挥自己的积极主动性。
总之,集体备课就是集众家之长,备自己所用。在“集”中生智,在“备”中生花,使每个教师的教案和教学达到最优化。实事证明,“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众人研讨智慧高,集体备课效果好”。它是校本教研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提高的有效方式,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