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你帮了我,我依旧批评你多管闲事。——论家庭的三角关系

因为一点小事,我和先生在卧室发生了语言冲突,先生很大声的发火,我就生气的从卧室走出来,这时候坐在客厅的儿子用很大的声音对爸爸吼:你怎么可以这样对待妈妈。

相信很多妈妈听到儿子这么照顾自己,会很欣慰,觉得这真是母子连心,或许有的妈妈还会感动的留下眼泪,觉得自己在这个家里有了依靠。

然而,我很认真的对儿子说:谢谢你的好意,不过请你不要多管闲事,我会处理好和爸爸的问题,我也有办法制服你爸爸,你只用管好你自己就可以啦。

或许你会觉得我这个妈妈有点“冷酷无情”,然而,我是在避免让儿子被“三角化”。

所谓的三角关系,就是当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出现问题时,其中一个人或者两个人同时引入第三者,来减轻他们之间的情感张力,淡化他们的矛盾,从而让关系变得更稳定。

其实,三角关系是很稳定的人际关系,例如我们学生时代的死党密友经常是三个人,连《哈利•波特》里都是三个人组成的好朋友。

然而有问题的是那个被“三角化”的人,被三角化的人,会产生很多的矛盾和困惑,别人的矛盾和情绪,就会变成他的问题。而他也会被卡在这段关系中,很难出来。

家庭治疗大师,发明三角化概念的鲍文甚至说:所有的精神疾病,究其本质,就是三角化的问题。


家庭关系中,最容易被三角化的人是孩子,而我自己就是被三角化的亲历者。

父母的关系从我记事开始就没怎么和谐过,印象中母亲轻则在家默默哭泣,重则离家出走。从我记事起,好似就成了母亲的垃圾桶,给我各种吐槽父亲的不是,让我代替他向父亲提要求。

其实从内心里我特别的喜欢父亲,然而因为肩负这母亲委托我讨伐父亲的重担,我总是故意去挑战父亲,觉得这是在给母亲报仇。

我记得一直到我读到大学,我都专门给父亲写信,让他好好照顾母亲,不要总是惹她生气。

我如此努力的去解决父母的矛盾,但是父母的关系好似也没什么缓和的迹象,我觉得自己特别的失败,尤其是看到母亲那愁苦的脸,更是觉得对不住母亲这么多年的信任。为了逃避这种挫败感,我和家庭的关系越来越疏离,恨不得一年都不要回家一次。


被三角化的孩子,很容易产生很大的情感压力,会引发一系列的情感问题:

1、让孩子产生防御型的隔离。

就是当孩子发现没有办法处理父母之间的矛盾时,为了回避矛盾,会选择压抑对矛盾双方的情感。

虽然孩子后来明白自己和父母没有矛盾,然而他们却利用自己去攻击对方,为了避免卷入到父母的矛盾,孩子会干脆选择远离父母。

2、会让孩子扭曲自我的情感。

如果在三角化里,孩子要站在母亲一边的话,就意味着要顺从母亲的意愿,压抑对父亲的情感,甚至会表达对父亲的愤怒,虽然孩子自己对父亲也许没那么愤怒。

3、会让孩子产生不必要的内疚和自责。

被三角化的孩子,常常觉得都是自己的错,因为自己没有做好,所以才导致了父母的矛盾。


作为父母,我们要尽量规避让孩子被三角化,当我们出现矛盾时,请一定记住这是你们夫妻俩的矛盾,和孩子无关。我们要做到以下三点:

1、直面矛盾。

如果希望通过引入孩子这个角色来缓解矛盾,我只能说这是一种逃避行为,或者说这是自己不够成熟的表现。

直面矛盾的确需要勇气,然而这难道不是一个成年人必须要具备的品质么。

2、解决矛盾。

期待孩子可以解决夫妻俩的矛盾,这是一种欺负孩子的混蛋行为。试想作为一个成年人都没能力去解决这个问题,却希望未成年的孩子来帮你解决,这难道不是欺负孩子么。

解决矛盾需要提升自己的能力,然而这难道不是一个成年人必须要做到的事情么。

3、划清责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孩子的责任是健康成长,父母的责任是为孩子创造健康成长的环境。

让孩子介入夫妻双方的矛盾就是让孩子承担他不必要承担的责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