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二里头共处一代,却各有其位!
作者:翁卫和





⸻
你知道吗?在距今约4200年前的唐尧时代,华夏大地并非一统,而是“王统之下万国林立”,而尧王都并不在你以为的“中原核心”,而是在今天的——武汉。
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两个关键遗址:盘龙城与二里头。
一个是夏文化延续下的王都中心,一个是殷民族子契所建的方国政权。
它们同属唐尧时代,却分属不同民族、不同政治等级体系,也正好揭示了“早期华夏文明”的多元与并行。
⸻
一、盘龙城:唐尧时期真正的“王城”
盘龙城遗址,位于湖北武汉,是目前已知最具炎夏文化特征的王城遗址之一。考古显示,其城址布局宏大、等级分明,是炎夏民族所产生王朝时期“中央集权”的物质表达。
王城格局极为清晰
• 宫殿、宗庙、内城、外城布局分明,延续了“前庙后寝”的礼制建筑思想;
• 青铜器、玉器与陶器,极具炎夏文化特色,与三星堆文化一脉相承。
文化传承自“炎夏王统”
• 有学者提出,盘龙城即是“唐尧王都翼州平阳”的所在;
• 显示出王族对天命的信仰与祖先崇拜,是当时王统正朔之地。
这说明:盘龙城不仅是炎夏文化的延续地,更是“唐尧王朝”的政教核心。
⸻
二、二里头:不是王都,而是殷人子契的“商方国”
相较之下,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虽然遗存丰富,但其定位一直存在争议。
殷族方国的初兴
根据《史记》《竹书纪年》等古籍,二里头是殷人始祖子契被帝舜封为诸侯的“商方国”所在地。
• 出土青铜器、绿松石“龙形器”体现出殷族文化的早期特征;
• 等级制度表现为地方性方国,权力松散,难以与盘龙城的“王都体系”相比。
“中央与地方”的现实对比
• 盘龙城代表炎夏民族唐王朝的王权中心;
• 二里头则是地方性的贵族政权,地位上相当于受命诸侯。
所以,二者虽属同一时代,却地位有别、功能各异。
⸻
三、文化与制度:盘龙城与二里头的深度差异
青铜文化的差异:
• 盘龙城青铜器制式偏重于王礼器、宗庙器、权杖类;
• 二里头则偏重于日常器、装饰器,以及早期兵器。
建筑与城市布局:
• 盘龙城整体布局呈“宫城—城墙—祭坛”结构;
• 二里头则较为开放、无防御体系,缺乏“中央王都”的防御与权威象征。
礼制与宗教:
• 盘龙城体现出对天、祖、王三者统一的“政教一体”体系;
• 二里头则多体现祖先崇拜,宗教体系尚未统一,更多是地方化信仰结构。
⸻
四、谁是“唐尧王朝”的正统?
有意思的是,现代部分学界却将二里头视作“最早的中国”,却忽视了盘龙城的王城属性与考古等级优势。
事实上,历史记录早有答案:
• 帝舜封子契于商国 → 得商国地位;
• 唐尧建都翼州平阳 → 今盘龙城正中其域。
也就是说,盘龙城是王都,二里头是封地。
正如古代中国的“长安”与“诸侯都”之间的关系,王统与方国,本应泾渭分明。
⸻
五、结语:早期中国,不是单王中心,而是王朝与国家多元共治
盘龙城与二里头,是尧舜时代“夏族”与“殷族”共治天下的真实写照。
一个是中央政权之心;
一个是受封诸侯之始。
不要再简单地用“哪个先出现”来判断“谁是中国最早的文明”,更应该问的是:谁主王权?谁为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