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约翰·鲍尔比(Bowlby,1969)的依恋理论
1、从母婴分离会对婴幼儿的心理产生影响开始,简述母婴分离对于人格和心理各方面的重要影响。
2、依恋是指婴儿与主要的抚养者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具有内在稳定且长期持久的性质。
3、依恋的作用
(1)婴儿寻找亲近依靠时指向的目标;
(2)作为探索活动安全基地。
4、依恋的对象可以有多个,但一般来说母亲是第一依恋人,依恋可以说是爱的传递。
5、内部工作模式
(1)Bowlby认为,婴儿会形成一种人际关系的“工作模式”。如果孩子在早期的关系中体验到爱和信任,他就会觉得自己是可爱的、值得信赖的。然而,如果孩子的依恋需要没得到满足,他就会对自己形成一个不好的印象。
(2)个体早期形成的“内部工作模式,在建立亲密关系的行为中起主导作用。
好的依恋,孩子也会有一个好的工作模式,是有安全感的,内在的“自我”,对自己认可,得到外界的支持信任和接纳,就能建立一个好的亲密关系以及“积极自我”内在空间模式。
(3)个体与主要依恋对象的交往会以内部工作模型的形式存储在记忆中,并形成有关自我,他人和相互关系的看法,并导致依恋系统功能的差异。
(4)安全依恋个体积极的自我----他人工作模型源于与可获得的,支持性的依恋对象的互动经历,个体将自己表征为有价值的,值得爱的,而他人是值得信任的。
(5)依恋焦虑
个体持有消极自我---积极他人的工作模型,怀疑自身的价值,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对亲密关系充满警惕,多具有不良的亲密关系。
(6)依恋回避
个体则持有消极自我---消极他人的工作模型,追求自我独立,与他人保持情感和认知的距离,认为他人是不可信的,防御性地压抑自身的消极想法和情绪感受。
(7)依恋理论-----安全基地图式
Waters(1998)提出安全基地图式,即个体对重要他人的可获得性和反应性的一系列期待。安全基地图式作为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的核心成分,是安全依恋具有积极作用的基地。其中安全依恋个体与不安全依恋个体相比,拥有一种可接近的,丰富多彩的安全基地图式,有助于安全依恋个体的情绪稳定,心理健康,关系满意和自尊。
(8)拥有安全基地图式的人
·如果个体遇到困难,个体可以寻求依恋对象的帮助;
·当个体寻求帮助时,依恋对象的帮助可以获得的和支持性的;
·获得依恋对象的帮助后,个体会得到安慰和解脱。
(9)案例:陌生情景实验(依恋类型与儿童的发展,Ainsworth, 1963; Bowlby, 1982)
该实验用来观察婴儿与母亲的互动,以此判断依恋关系的类型。实验结果较为直观地展现了1岁左右的婴儿与母亲的相处状态。
(10)依恋类型的划分
(11)不同依恋类型儿童在母亲回来时的反应
① 安全型依恋:母亲回来,婴儿接受母亲抚慰;
② 回避型依恋:母亲离开,婴儿不反抗,母亲回来也不理会;
③ 矛盾型依恋:母亲回来,对母亲态度矛盾,接触又反抗生气;
④ 混乱型依恋:孩子卡在是避开还是靠近的矛盾冲突中。
6、陌生情景实验-----结果
(1)安全型依恋
在陌生情境中,大多数儿童约60%的行为符合鲍尔比的“常模”理论。当父母离开房间时婴儿变得心烦意乱,但当父亲或母亲返回时,婴儿主动寻找父母,并很容易在父母的安慰下平静下来。表现出这种行为模式的儿童通常被称为安全型。
(2)焦虑--抵抗性依恋
另一些儿童(约20%或更少)最初会不安,在分离后会变得极为痛苦。而更重要的事,当重新与父母团聚时,这些儿童难以平静下来,并经常出现相互矛盾的行为,显示出他们既想得到安慰,又想“惩罚”擅离职守的父母。这些儿童经常被称为焦虑-抵抗型。
(3)回避-退缩型
Ainsworth和同事们(1963)记录到的第三种依恋模式被称为回避型。回避型儿童约占20%显得不会因分离过于痛苦,并在重聚时主动回避与父母的接触,有时会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玩实验室地板上的物体。
7、依恋风格
(1)Ainsworth(1963)将依恋风格划分为安全型依恋(占人群的65%)和不安全型依恋(占人群的35%)。
(2)安全依恋在回避的焦虑这两个维度上得分均较低,个体具有积极的自我表征,倾向于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并对亲密关系有积极期待。
(3)不安全型依恋包括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
(4)依恋焦虑反映个体在需要的时候,为同伴是否能够出现在他身边感到担忧。
(5)依恋回避反映是个体对其他人不信任,个体保持行为的独立和他人保持情感距离来避免被抛弃产生的失落。
(6)不安全依恋者对依恋对象的回避退缩或过度寻求的注意偏向,可能会导致个体情感表达障碍,从而影响与社会适应相关的自我效能感、自尊、焦虑和抑郁。
8、安全依恋对人的影响
(1)研究表明,安全型依恋的个体较其他依恋类型的个体更少表现出情绪低落、低自尊等抑郁状态。在人际关系中,具有安全型依恋的个体遇到问题时能够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对关系满意度相对较高。
(2)安全型依恋人的人际交往效能水平更高,他们对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更自信,面对挑战时,更愿意付出努力解决问题。
9、安全依恋是否对人终生发展的影响?
(1)安全依恋能够维持个体的情绪稳定和良好适应能力。Allen等(2007)的研究发现,安全性依恋个体具有较强的情绪调节能力和建设性的情绪调节策略,倾向于通过改变情绪诱发时间或对事件进行认知重评以减少消极情绪,增加积极的情绪感受。
(2)依恋类型之间能转换吗?Weinfield等(2000)对57个从贫穷以及高危家庭选取的样本研究婴儿到成年早期的依恋类型。陌生情境实验和承认依恋访谈结果表明,在一些负性生活事件发生的情况下,如虐待、母亲抑郁等,有参与者的依恋类型从安全型转变成非安全型。
(3)Sorensen(2002)等研究发明,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更愿意照顾年长的亲戚,表现出更多的共情和对他人的关爱行为;安全型依恋的青少年也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二、恒河猴实验
1、哈里·哈洛(Harry Harlow)
2、结果显示,参与实验的小猴子更愿意和能够提供舒适感和依恋感的“绒布”妈妈呆在一起,而不是只提供奶水却无法提供依恋感的“铁丝”妈妈。
3、依恋类型的研究应用
(1)研究发现大学生依恋类型与手机成瘾的关系,他们发现在东方文化的背景下,依恋焦虑与依恋回避的个体更容易过度压抑情绪表达,这一点可以预测手机成瘾的行为。
(2)他们认为压抑情绪表达会造成不安全型依恋个体在社会中的孤立和缺乏社会支持,在面对应激事件时,不安全型依恋者很难良好利用社会支持。
(3)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依恋类型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关系。
(4)人际关系效能感是指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活动之前,个体对自己能够在哪种水平上完成该活动的判断。
(5)结果表明,个体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都会导致较差的人际关系效能感。
(6)而冷漠型依恋个体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而其他人则无法信赖,倾向于在人际交往中仅仅依靠自己,与其他人保持距离。
(7)恐惧型依恋个体倾向于认为自己没有价值,而他人也无法信赖,所以在社交活动中,他们的焦虑感更严重,只有采用回避退缩的方式,人际交往效能最低。
(8)研究表明,不安全型、依恋个体则更容易陷入自责、内疚中、倾向于产生心情低落、焦虑等负性情绪。
(9)在人际关系中,具有安全型依恋的个体遇到问题时能够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对关系满意度相对较高。
(10)而具有不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在日常人际交往、亲密关系中倾向于担心关系的稳固性、他人对自己态度的真实性等,容易接受到人际关系带来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