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主要记录了秋叶老师关于读书的四点分享以及我自己的一些体会。大该是从这个分享会开始,自己开始意识到,读书没有那么简单,读书也是有方法论的。由于读书的方法不正确,自己已经走了很多弯路,浪费了很多宝贵时间。所以,之后我开始阅读关于读书方法的书,包括经典著作《如何阅读一本书》、台湾著名出版人郝明义老师的《越读者》以及秋叶老师的《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等。这些书确实解决了我的很多关于阅读的疑惑,里面介绍的方法我也会在实践中不断尝试。记得有位名人曾经说过,关于方法论的知识是最有用的知识,读书也是如此,我们既要多读书,也要会读书。
一、书不一定要读完,读完自己有用的就可以了
这一点上,我之前也是有误区的,总觉得读书就应该读完,但是秋叶老师说,只要读自己感兴趣的,自己需要的就好,没有必要全部读完,觉得有理。尤其是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只要找到自己需要的部分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从头到尾全部读完。时间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应该好好利用。
二、看书一定要总结,不动笔墨不读书
过去因为经常看的都是电子书,也不知道有道云笔记、为知笔记等软件,因此很少做笔记,而看纸质书时,就是随意的写在信笺纸上,很容易丢失,久而久之,看过的书既没有在脑中留下多少痕迹,又没有什么读书笔记,这真是贻害无穷。有的书,当时觉得感悟很多,收获很多,但由于没有及时记下来,现在也就知道自己读过这本书,知道这本书很好,收获什么的却都谈不上了。别人知道我读过让我介绍,也不知道说什么。要是哪天需要用,还要再重新读一遍。所以,以后无论是读纸质书还是电子书,都要以一定的形式做读书笔记,现在开始在简书上对读书笔记进行分享,也是对自己的一种监督。
(1)摘录是最基本的总结。
(2)看作者写这本书的框架,看这个框架与自己的不同,应该怎么改进,这才是与作者进行交流。而阅读的最高境界就是感觉是超越时空与作者进行对话。
说来惭愧,自己就是那种看书的时候,只是等着作者把他书中的的道理告诉自己,而不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去思考的人。写作是很锻炼人的,而学习写作就可以从分析我们阅读的书的框架开始。所以,以后读书,还要分析一下这本书的写作框架是怎样的,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吗?应该如何改进?
(3)你的总结应该分享出来
以前会觉得不好意思,不过现在觉得很正常,也方便其他人对这本书的了解,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所以现在开始分享自己的读书笔记了。
(4)实用类的图书一定要实践,不能实践的话,也可以做思维体操,在自己的脑袋里假想,自己会遇到什么场景,自己会怎么应对。
之前看多很多关于PPT的书,但每次都只是看,而没有动手实践,就是听了这个讲座之后,我牢牢记住了那句“实用类的书一定要实践”。因此,有天在网上下载了一个不错的PPT制作手册之后,不是像往常一样把它放到自己的文件夹里,也不是随便翻翻就算了,而是按照上面的步骤,一步步跟着做。做完之后,学到了很多实用的小技巧,成就感爆棚。而且下次要制作PPT时,可以直接使用这次实验做出的模板。实用类的书,终于真正实用起来,同时下定决心以后再读实用类的书,也要这样做。
三、怎样选书: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选书的过程就是从海量的信息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素材,要求具备一定的搜索能力,判断能力,这些能力即使是工作后也是很重要的,所以书最好自己选,而不是让大牛推荐书单,让大牛帮你做判断。
自己以前好像也是很喜欢别人给推荐书单,但是随着阅读量的加大,就越来越不需要了,因为自己在读书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很多好书,比如书中提到的书,或是作者提到的他自己喜欢的作者,自己按照这条线索去探寻,会发现源源不断的好书。能写作的人,不管是不是作家,基本都有很大的阅读量,在字里行间,不经意就会提到很多他们读过的好书。还有,书多的多了,自然会建立起自己的阅读品味,自然会学会选书。
我自己还有一点体会,就是没有绝对的好书,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处于的阶段不同,面对的问题不同,都会需要不同的书。一本能给你带来巨大改变和收获的书,对他人却未必如此。自己之前会收集各种书单,但是越收集就会越沮丧,觉得自己读书太少了。有些书借来发现看不懂,又会觉得自己太无知了,但是现在不会这样认为了,前几天刚听了梁文道老师的《一千零一夜》,也有读者向他询问关于读书读不懂的问题,他也是说有的书读不懂很正常,因为很多书有时需要一定的知识背景的,而我们不可能了解所有的书的知识背景。我非常同意梁老师的看法,有些书虽好,但是属于专业著作,自己不是那个专业,读不懂很正常。有些书是需要一定阅历才能读懂的,以后再读就好了。总之,读书不应该成为我们的负担。
四、给他人推荐书的前提:
自己和朋友都有一定的阅读量,有自己的阅读品位,自己了解朋友的阅读喜好。
自己也曾经尝试过给自己的同学或是朋友推荐书,不过效果好像并不好,因为自己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盲目推荐,没有充分考虑他人的兴趣,我喜欢的书别人未必喜欢,以后不会盲目推荐了。如果必须推荐,也要问清楚需要认真考虑后再进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