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智能合约,是在以太坊出现后才更加广泛的为人所知的。2013年末,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 Buterin启动了项目,该项目是一款能够在区块链上实现智能合约、开源的底层系统。可以用来编程、分散、担保和交易任何事物。在以太坊之前,智能合约的理念发展到什么程度?当时的配套技术发展阶段有没有成熟?我们从智能合约的起源开始寻找。
早在1993年,计算机科学家、加密大师尼克·萨博(Nick Szabo)提出“智能合约”的概念,1994年,写出《智能合约》论文。他的阐述以自动贩卖机的例子开始,界定它是一种搬运合约:任何持有硬币的人都可以与供应商交易,锁定钱箱和其他安全机制保护售货机储藏的硬币和货物不被破坏,从而支撑在各种各样的区域部署自动贩卖机,并产生盈利。
尼克·萨博认为,智能合约本质上的抽象概念是在个人、机构、和财产之间形成关系的一种公认工具,是一套形成关系和达成共识的协定。
尼克·萨博提出了智能合约的三要素: (1) 一把可以允许业主同时排除非法第三方的。 (2) 一个允许债权人秘密接入的后门 (3) 后门只在违约且没有付款的一段时间被打开;最后的电子支付完成后将永久地关闭后门。
智能合约工作原理类似于计算机程序if-then语句,当一个预先定义的条件被触发时,智能合约就执行相应的合同条款。但因为当年缺乏能够支持可编程合约的数字系统,这些工作理论无法在现实中应用,知道区块链技术的出现和被广泛应用。 智能合约技术建立在本身就是一种计算机程序的区块链的基础上,快速的发展起来。
所有的问题提出和解决思路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上面的智能合约同传统合约之间有哪些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呢? 从自动化、主客观、成本、执行时间、违约惩罚、适用范围6个维度对比,传统合约是人工判断触发的适合主观性请求的高成本、事后执行、依赖于刑罚、受限于具体辖区合约。而智能合约呢,基本6个维度的指标都是不同的,它是自动判断触发条件、适合客观性的请求、低成本的事前预防的依赖于抵押资产、全球性的合约。
应用这些思路,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用传统合约解决不好或者无法解决的问题,才是智能合约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