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家人买的一本书:《一辈子很长,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好吧一看这书的名字和作者的笔名:“慕容素衣”,一股矫情的酸味儿扑鼻而来。书的前20多页,我是带着不耐烦的心情翻完的,最后实在忍受不了作者的那份造作,弃读了。这不就是肆虐网络的鸡汤文吗?凡是提到人物,必是“我有一个朋友”,然后一直吧啦吧啦地说这朋友的事,无非两种情况:朋友手里本是一副好牌,结果恃才傲物,结果输了人生,泯然众人矣;另一种则是完全相反,朋友手里本是一副烂牌,结果通过好好经营,成了众人好不羡慕的人生赢家。这种鸡汤文,在网上看到太多太多,一次喝一碗这样的鸡汤,还觉得换了换口味,但把这些鸡汤文集结成书,突然一碗接一碗地喝着,真觉得腻味、倒味口。直到到了本月末,只有两天时间了,我又拿起了这本书,继续看,终于发现还是有几篇像样的不那么腻的文章,再碰到腻的几篇,直接跳过去不读。
后来,网上一搜,她混迹各大网站都用的这名字,也正是在豆瓣网起家的,名号是“人气网络作家”,但是,豆瓣读书里,此书的评分却仅有不到7分。看到这个评分,我也就放心了,原来自己的说这书非常非常一般也算是没有冤枉它。
在她的文章中,有些非常矛盾的观点,《无所事事的人生就不值得一过吗?》里面,提到了毛姆的小说《刀锋》,大大赞扬了主人公拉里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如:
“他从来没有想过要把脑子里的知识化为黄金屋和千钟粟……,压根儿没相过要‘藏之名山,以待后世’。”
“他是一位真正的修行者,终其一生都在追求纯粹的精神生活,即使身居陋室都能甘之如饴。”
“他博览群书,精通几国语言,最后却选择隐身于人海,做一名体力劳动者。”
以上可见她是多么赞成这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人生态度,她还说:“我们走过的那些路,唯一的作用只是为了让我们成为自己,至于我们是否留下印记,和生命本身相比是多么微不足道。”当时我看到这句,我心里就犯嘀咕:那你混迹各大网站发文,还集结成书是为了啥?你为何不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呢?
在本书的最后一篇:《一辈子不长,去做你想做的那件事》中,又直说:“听说我想去写东西时, 有朋友就说:挺好,去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哪怕钱少点也无所谓的。对此我要大声地说‘NO’……对我这种视钱如命的人来说,钱少一点点都是很有所谓的。我选择写作,除了热爱之外,还因为它可以给我带来比工作更丰厚的回报,以及更可观的‘钱途’。”
这这这,这不是完全自相矛盾吗?出书挣钱无可厚非,但能否不要一边表达着自己有多羡慕淡泊的人生,一边又说自己爱财吗?不出书时,这些文章是分散发表的,但出了书后这矛盾就被一眼看穿了,能长点心不?
此书的文采是没什么的,里面的比喻句甚至比不上《如何阅读一本书》里的打比方,只能说,作者自己读的书多,也勤于思考,或勤于“编故事”,还能笔耕不辍,最重要的是投其所好地满足了很多人对这类鸡汤文的需求,所以,就火了。(事实上我也不觉得她火,这书不是我买的,在看此书之前,我都不认识她。)不过,还是有几篇的立意比较不错,比如有一篇《我想抱抱小时候的爸妈》,有些一看题目我直接跳过的,如《看脸的世界,男人们也开始健身了》,《三十岁以后的容貌靠自己修炼》之类,用脚趾头想都知道内容是什么。不过,我也还是做了一些摘抄,虽然整本书的水平有限,但是还是有个别闪光点的,希望自己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吧。
最后想对自己说:少看点鸡汤文,多看点立意深的书,写书的人可以投大众所好,但会作为一个立志于做一个能独立思考的人还是得有点追求。多读书,读好书,这样,遇到不咋的的书也能说出个如何不咋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