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孩子才能欣然接受,并且付诸行动解决问题呢?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第一点,当面临坏情绪时,我们应该怎样说出来,并且尽量不伤害到孩子呢?
一个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大声说出来,再去制定规则。
“大声说出来”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将自己的坏情绪直接告诉孩子;一个是把让你情绪变坏的问题大声说出来。
【案例】
突然发现自己的口红被孩子弄断了,你怒不可遏。这个时候,愤怒是挡不住的了,但也请保持一丝丝冷静,把孩子叫到跟前,对孩子说:“今天妈妈很生气,你赶紧跑,不然妈妈会直接向你发泄!”然后让孩子远离自己的视线,留给自己冷静的空间。
再者,我们可以大声说:“我昂贵的口红被弄断了,妈妈再也没有口红用了!”把问题大声描述出来,让我们的坏情绪在大声的话语中得到合理的发泄,同时告知孩子问题的严重性。
但仅仅是说出来还不能解决问题,我们沟通的目的在于,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所以,接下来,就要制定规则、给出选择,让孩子在限定的选择中了解规则、遵守规则,避免事情再一次发生。
坏情绪也是感受的一部分,适当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并制定规则,才能让我们无法遏制的愤怒得到释放,才能让孩子免遭情绪之罪。愤怒的时候,父母努力做到在不伤害孩子的前提下合理宣泄,学会表达会让孩子更理解我们。
第二点:不吝惜你的赞赏,让孩子在赞赏中获得力量。
说到对孩子的赞赏,每个当父母的可能都会说自己在行。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变着法儿地夸孩子,生怕孩子不知道中文里有那么多美丽的词汇。可是,夸是夸了,关键是你真夸对了吗?其实,这是个普遍性的问题。因为我们只是赞赏了,却没有学会正确地赞赏。我们习惯于使用“漂亮”、“聪明”、“完美”、“很棒”,这种“评价式”的赞赏,即使是发自真心的赞赏,也会显得浅显苍白,甚至有些“敷衍”。
孩子从这类的赞赏中,完全感受不到赞赏带来的力量。这些词语太过笼统,并且会让孩子们过分地关注到自己失误的地方,从而使他们灰心丧气,不再继续努力尝试:既然我现在已经完美了,为什么冒险去尝试呢?下次可能会搞糟!
那我们可以怎样去表达对孩子的赞赏呢?亲子沟通专家说,不妨把你的赞赏描述得更具体一些,也就是多给予孩子“描述式”的赞赏。比如,孩子投篮进了,你可以说:“哇,你的球正好投进了篮筐里!”孩子给你讲了个笑话,你可以说:“我一想起你讲的笑话,我就忍不住想笑。”等等。
把敷衍的“评价式”赞赏,换成“描述你看到的事物和你的感受”去赞美孩子,所带来的结果简直不可思议。这样做不仅是对孩子努力的肯定,还是他们收获力量和自信的重要途径。最重要的是,给了他们继续努力的勇气和动力。
所以,学会表达你对孩子的赞赏,是极为重要的。
第三点,我们要学会在孩子拒绝合作的时候,如何进行表达,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从而让孩子接受合作。
孩子拒绝合作,常常会让父母感到头疼。所以很多父母会使用指责、辱骂、威胁、命令等方式进行沟通、寻求合作,但这个时候的孩子是更不可能配合的。
那怎么办?其实,只要认真思考一下,我们就能了解到孩子的心理:你越是骂我、命令我,我越不想听你说,因为你的话其实已经伤害了我。所以,当父母寻求孩子合作的时候,应该避免使用那些伤害到孩子情绪和自尊的语言,选择用温柔但又坚定的语气提出要求,再进一步寻求合作。
【案例】
孩子吃完香蕉后,把香蕉扔在了地上。面对这个情况,父母们通常会感到生气,然后大声训斥、命令孩子把它捡起来扔进垃圾桶。但是我们知道,这样表达是不恰当的。
我们不妨换一种语气进行沟通,用简单明了的语句提出要求:
1.语气稍重地指出问题:“宝贝儿,香蕉皮掉地上了!”
2.给予提示:“踩到香蕉皮容易滑倒。”
3.提供选择:“你可以把它扔到外面的垃圾桶,或者扔到厨房的垃圾桶里。”
4.说出感受,陈述规则:“看到香蕉皮掉在地上我很不高兴,我希望你之后能把不能吃的都扔进垃圾桶里。”
你看,我们完全可以这样温柔而坚定地表达我们的看法,甚至提出相应的要求。而且,在这种话语情景下,会比较容易鼓励孩子来合作,并让父母和孩子都感觉不错:既不会让父母大动肝火,也不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
上面所列的表达方式和语言,只是为父母提供一个方向。在面对不同的情况、寻求不同的合作目的时,父母大可随意更换词语,但必须要记住:寻求合作、提出要求时,温柔而坚定是表达想法的首要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