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在网络上关于这种类型的文章屡见不鲜,可你知道“读书无用论”其实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存在了吗?
战国时期,有位叫苏秦的青年在家看完了自己所藏的书,感叹道:“从师受教,埋头攻读,却不能换来荣华富贵,读再多书有什么用呢?”
你没有看错就是那个为了不让自己睡着,用锥子刺自己大腿,后来成了佩六国相印的苏秦。
苏秦的一生是个典型的草根逆袭记。
现在大多数吹嘘“读书无用论”的人其中大部分都是没怎么读过书、家境不怎么好或者是家境太好了,但由于各种原因小有成就,因而看不起读书人,认为读书就是在浪费时间。
苏秦只满足其中一个条件,那就是他家都以务农为生,地位底下。
战国时候,还没大一统,更加没有科举,几乎所有大官都由贵族子弟包了。
这种情况下,没背景、没钱财、没势力的“三无”人士想要出人头地,很难很难。
苏秦是个热血青年,虽然当时没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说法,但他不信命,总想去试试,跑到齐国拜入鬼谷子门下,学成之后,苏秦信心满满,四处游历,希望能够得到达官富贵的赏识。
可惜现实素来是骨感的,游历的几年里,他不仅没有任何人的赏识,还把钱花得精光,穷困潦倒,狼狈不堪的苏秦回到家里。
家人看到苏秦蓬头垢面的样子,越发的瞧不起他,私底下嘲讽过他好几次,这人本身就是农民的命,不好好种田,去搞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现在好了,钱花光了,苦头也吃了,总该老实了。
苏秦看到家人嫌弃的眼光,心中尽管很不爽,可自己确实是没有做出什么成绩。
受到打击的苏秦没有按家人所想老老实实去种地,而是闭门不出,抱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心态啃完了据说有数十箧的书,看着堆起来比他还要高的书籍,苏秦有感而发,于是有了之前“读书无用论”的感叹。
然而,他真的只是感叹。
要是苏秦真的觉得“读书无用”的话,怎么会有几千年后老师经常教导的“悬梁刺股”。(注悬梁的典故出自东汉的孙敬)
感叹之后,苏秦不知道从哪里找到一本叫《周书阴符》,读了不知道多少遍后,揣摩出了合纵连横的方法。
学成之后,苏秦重燃信心,再次启程。
可惜苏秦运气不好,天时地利人和,他游说时一个也没有。
求见周显王时,显王周围的朝臣都知道苏秦的为人,看不起他,显王也因此不相信他。
到秦国游说秦王时,时机不对,商鞅刚被车裂,秦王讨厌说客。
去赵国时,恰好一点都不喜欢苏秦的奉阳君成了国相,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前往燕国,等了一年都没有见到燕文侯。
三番五次都碰壁,一般人早就不干了,直接拂袖而去了
可苏秦不是一般人,尽管这对他来说确实很受打击,但是他有信心,于是耐着性子继续等。
等了大半年后,苏秦如愿以偿地见到燕文侯,开始了他的忽悠大计。
设身处地从各方面分析对燕国的好处,坏的一点也不谈,加点激将法,再讨论讨论这么做和不这么做的后果和代价,吧啦吧啦一通话成功把燕文侯忽悠住了,还从燕国那里得到了前往赵国的路费。
之后又把赵、韩、魏、齐、楚五国忽悠上了一条船。
六国联合,“合众弱以攻一强”,苏秦从中赚得钵满盆满,名气大振,佩六国相印,成了“一怒而诸侯惧,安居则天下熄”的人物。
人一发达,就像去炫耀炫耀,苏秦也是如此。
出行的时候,那叫个有气势。
各国诸侯派使者来送行,随行的车马行礼多得数都数不清,都快比得上帝王了。
到洛阳时,他也是气派的不得了。
苏秦的家人与之前高傲到不想那正眼看他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匐匍在地,恭恭敬敬的欢迎他,苏秦问他的嫂子,为什么之前那么傲慢,现在这么恭敬呢?他嫂子也实诚,直截了当地告诉苏秦,因为你有钱有势呀。
也因此还有了流传了千年的成语“前倨后恭”
听到回答的苏秦,顿时想仰天长啸,但是这很丢面子,为了符合他的身份,于是感叹道:“假如当初我在洛阳有二倾良田,现在我又怎能佩戴六国相印呢?”
古人有云:“故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说直白点,就是老天爷想要你成才就会让你吃很多苦,倒很大霉,你要是抗过去,就是豪车美人,抗不过去,就呵呵了。
苏秦显然是前者。
战国时期,诸侯并立,谋士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纵横捭阖,苏秦是这些人中的杰出人士,靠着三寸不烂之舌和超常的智慧与各国诸侯打交道,从一介布衣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六国宰相,其中艰辛恐怕也只有他和老天爷知道。
或许在那么多年的艰苦生活中,丰富的学识给了他继续坚持下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