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早起,睡眼惺忪的孩子面对做好的早饭不耐烦的样子,你让他吃他生气嫌弃,不让吃心里有担心他的营养。操碎心且无奈的母亲,不领情且烦躁的孩子。这时候母亲或者缄默不言或者唠叨讲理,大都是不能得到孩子的理解。事实上母亲也不尽然理解孩子,不想吃早饭不是不想吃早饭,而是早起面对不足的睡眠,繁重的学业,不能自控的学习生活,只是心情不好而已。每个人的情绪在爆发时不可能仅仅是当下的事情,而当下的事情往往又是一个触发点。
每日早晨,面对儿子的磨蹭拖拉,我的急躁隐约可显,在漫长的陪伴中,我由不理解觉得自己委屈到慢慢理解儿子的不易,由怕他不吃早饭没有营养到允许他自己选择,再到慢慢看见我自己保护孩子的心是我内在小孩的需要,吃不吃早饭是他的需要。当我把自己的需要强加给他,他不接受,他对抗的辛苦,我觉得他为什么辜负我的好,带着失落也煎熬的辛苦。在各种关系中,期待好,盼望好,往往是破坏关系的最大杀手,期待就会侵犯他人的边界,在者有控制对方的嫌疑。
不吃早饭还好。怕他迟到也是煎熬的另一件事情,催促多了怕他烦,不催促又真会迟到,迟到的结果是老师批评他,或者告诉我。亲子关系真是如琢如磨,在互动中可增长智慧,可稳定情绪。当然这需要不断学习,不断精进。学习后我在孩子磨蹭时,静观体会自己的急,为什么急,有担心害怕,守着那个怕,有观他的慢,为什么慢,也是在释放情绪,我的快是我的需要,他的慢是他的需要。我在经历了很多事情害怕慢会错过很多事情,于是遇事快成了我的性格的一部分,越担心越害怕越求快。而儿子在慢中也许能满足他的自恋,在慢中体会对自己身体和心灵的掌控。所以我的催促会破坏他的自我调节。在冥想中我释放我的害怕,让儿子在慢中释放他被控制的窒息。看到这些,我慢慢地静下来,定下来。这个事情观了几次,我看见我小时候读书每天早起去学校也是有很多烦躁的情绪,很多年过去了,那些事情忘记了,但是那些情绪成为了细胞记忆。现在儿子的行为是我的镜子,让我看见曾经的自己,给我一个疗愈自己的机会。所有负面的行为都有一个正面的意义,我不能轻易给儿子的行为下一个不好的定义,我透过他的行为看见他告诉我的信息。
这几次的参悟,让孩子早起的磨蹭不再成为我焦虑的原因。祝福我的孩子,也祝福所有的孩子和陪读早起的妈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