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几年出来工作后,为了践行那句“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争取每月回家一次,或者带家人到所工作的城市玩几天。
15年爸妈到新疆,16年妈妈带姥姥去北京,17年妈妈带姥姥到上海。计划18年妈妈带姥姥到深圳看看,看看这座一直有着鸟语花香,临近海边的城市,我最喜欢的城市。可是,因为姥姥的离去,没能完成这个心愿。
回程飞机上,看了一本卢岚的《我写我在》,关于写作,总结得很好。“写作是召回流逝时光,召回远去的幽魂。你的思维走在“从前”的路上,无疑是返回旧地,再旅行一次。”
不知其他亲人会怎样,自从姥姥走后,每当难过和回家时,总会想起她。耳边环绕她说过的话,脑海里会闪现她的笑容,她的背影。
夜晚临睡前,透着月光,会想起我们曾经卧谈的对话,我会问过去生活的点点滴滴,而姥姥会把她记得的事情都讲出来。好几次不小心都聊到深夜一两点,一生不认识一个字的姥姥,总能从生活中汲取很多力量,她不懂那么多大道理,只是从生活中辨别好的坏的,然后把好的给我们。
用了好久,花了好大力气,才接受一件事:有些事情一去不复返,不对,是很多事情。
庆幸刚毕业时,在家工作了一段时间,因为姥姥和爷爷都在老家住,有时在想给他们带回去什么时,妈妈说,他们缺的不是东西,而是陪伴。因为这句话,几乎每周末都回老家看望他们。
爷爷家和姥姥家是邻村,从小就喜欢两边走。走在乡间小路上,路过一个个房子,渐渐把这些房子抛在后边,路过麦田,路过小河与池塘,每次过那个独木桥都怕自己掉进去。小时候喜欢玩,看到清澈的水里有小鱼,螃蟹,就停下脚步,和弟弟妹妹表弟表妹玩耍起来。玩够了再继续走,夏天会路过荷花池塘,两三个人合作,一人一个手抱着树,一个手拉着另一个要摘荷花荷叶的人的手,“噌”,折断了。好了,一人一两个荷叶,放点水珠,晶莹剔透。荷花往往很靠里,不好拽,索性放弃吧,手上的叶子也很棒,还能戴头上遮阳。然后继续上路,说着,笑着,唱着,不一会儿,就到了隔壁村。总害怕有狗,大家加快步伐,往姥姥家赶去。
毕业后,常看望姥姥,她总喜欢住舅舅的服装厂里,每天总要做很多很多事情。很多时候看着她好累啊,可就是停不下来。很热的天,还要下地干活。说与花相比,更喜欢菜,因为菜有果实啊,能吃。经历过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所有与吃有关的,都特别重视。
这次回来,和表弟相处了一天,快要去英国读书了,很久才能见一面,赶紧回来和表弟耍一天。可是还是没能问他的感受。
为什么,我们聊天不能聊到很深刻的感受?是不习惯?是不知怎么表达?还是在大环境下,没有谈论死亡的意识?
在姥姥离开没多久,还是总会哭泣,不能接受这个事实。男友一句:“难道你没想过她会离开吗?”是啊,我从未想过。就连最后和她通电话,她那么难受,一直问我是不是回家了?什么时候回家?我都没能感受到,她会离开我们,她会那么快的离开。
今天看到一篇关于死亡的文章,说国内很忌讳谈论死亡,关于死亡教育,也都是缺失的。大部分人的做法是,在老人弥留之际,把晚辈带到身旁,看望一眼然后再被带走,一段时间之后才被告知老人走了。姥姥这次,妈也一直不说实话,是问了表妹,她哭得不行,说已经从医院接回家了,一下子感觉事情很严重,赶紧买最早一班回家的机票,这才赶上了最后一面。握着姥姥的手,一直告诉她没事儿的,没事儿的,我们回来了,一切都会好的。
但在她身旁,还是觉得她会好起来,会好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