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改进思考的效率和效果,应用良好的思维方式帮助我们实现人生目标;就必须要不断提升我们的思考能力。要打开思考力的大门,那么最关键、最重要的就是开门的那把钥匙————我们大脑的思考机制。
只有充分了解了自己的思考机制,才能发现当前我们思考的瑕疵、以及改进的方向。
我们的大脑思考的机制是由两部分组成:概念、思考框架。他们共同协作完成了人类高等智慧的全部体现。
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模型进行类比——乐高积木;每一块独立的、形状各异的积木就是一个概念,每套模型的拼装图纸就是一个思考框架;当我们拥有一套玩具积木完整图纸、以及需要的全部积木块时,我们就可以完成这个模型的搭建。同样的,对于需要解决的问题领域,如果我们拥有确定目标的思考框架、同时也拥有涉及到的概念的深度理解,那么我们也可以有条理的完成目标问题的处理。
一、概念
概念是我们人类高级思维的产物,是对客观世界的抽象、剔除无关内容后保留下来的核心,以便于我们的理解、交流和处理。掌握的概念的多少、以及对每一个概念理解的程度,直接决定了我们的思考效果。
大脑中拥有越多的概念,那么在面对一个问题时,我们就能理解和这个问题相关的内容、原因、方法、规则等内容,如此才能更大几率解决这个问题。就像面对一道微分方程,如果连微积分的概念都不知道,是不可能找到方程的解;隔行如隔山,本质上也就是行业之间概念的区隔造成的:大多数人因为没有金融专业的基本概念,所以无法理解国家制定的一些金融政策、也就无法从这些政策中发现机会了。
增加我们掌握的概念,也就相当于增加积木独立的模块种类,如此在就能拼接处更多的整体模型;只有我们积累了某个行业的相关概念后,我们才能理解这个行业、才能和这个行业的人交流、才能解决这个行业的问题。
那该如何增加我们大脑中概念的丰度和深度呢?
其实,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习、就是读书,阅读一个行业的经典教科书、学习和目标相关领域的入门知识;并将重点集中在寻找各种概念、以及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然后在大脑中建立起一套概念图谱。如此,我们才具备进入这个领域的条件,才能进行后续的深入学习。
如果将自己定位为某领域的专家,那不仅要掌握该领域的基本概念,还要不断学习该领域的最新内容、与行业人士多交流,保持对该行业最新概念的吸收,这样才能确保在该行业持续耕耘。
如果将自己定位为多领域的通才,那就需要广泛阅读多个领域的经典入门书籍,掌握每个领域的基础概念,并将多个领域的概念建立知识联系,形成广泛的概念图谱。
二、思维框架
概念只是我们更好思考的必要条件,只有概念并不能保证可以提高思考的质量;概念就像砖块,有了足够的砖块具备了盖楼的条件,但是如果没有设计图子,大楼仍然无法完工。
所以,我们除了需要概念外,还需要思考的框架;它就像设计图子一样指导我们使用概念完成高质量的思考,帮助我们快速完成一个课题的思考结构搭建。
同一个问题,有的人毫无思路、大脑一片空白,完全不知道改怎么办;而有的人却可以快速提出解决方案,既完整又富有逻辑性,可以很好的处理当前的困难。难道真的是智力之间的差异吗?其实根本的原因是有没有掌握关于该问题的思考框架而已。没有思考框架,遇到问题肯定就是一片茫然;有思考框架时,则立即将框架和问题进行匹配,选择合适的思路、找到解决办法。
一般自己熟悉的领域的问题,大家都可以较好的处理;但是遇到陌生领域的问题,几乎就束手无策了。其实本质上,也是因为工作/学习过程中,大脑潜意识逐渐形成了对某类问题的固定的思路;当遇到类似的问题,就可以理解进行比对、调整,形成可靠的解决方案;只是我们平时注意到这类思考框架的形成而已。但是陌生领域的问题,因为缺乏经验的输入和积累,潜意识中没有形成思考框架,所以遇到问题肯定就是毫无思路了。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将思考框架的形成由潜意思搬迁到意识层面,通过主动的建立思考框架,从而增加思考的素材、以及思路的类型。同时,阅读多个领域的书记,建立多维的思考框架,遇到问题就可以使用不同角度的框架分析、判断和处理。
用了大量的概念作为基础,再配以丰富的思考框架,再遇到问题时,就可以找到更多的办法和方案,高效率、高质量的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就像有了各种各样的积木块、再配以丰富的积木图子,那我们就可以拼搭出各种各样的模型一样。